衛星追踪揭示香港鴨子的遷徙

正在檢視 3 篇文章 - 1 至 3 (共計 3 篇)
  • 作者
    文章
  • #7210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新聞稿,研究顯示在香港越冬的鴨子飛行的距離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隻野鴨一次飛行了 2000 公里:

    引用:
    追蹤香港野鴨全球遷徙的多合作夥伴計畫第一階段已圓滿結束。經過12個月的衛星追蹤發現,黃海沿岸地區是香港鴨子在東亞-澳大拉西亞遷徙路線(EAAF)內的重要中轉地,而這些鴨子需要分散在多個國家的多樣化濕地棲息地來完成他們的遷移。

    「香港鴨子顯然進行了史詩般的遷徙之旅,並依賴廣泛的內陸和沿海濕地棲息地。黃海作為超過90% 鴨子的中轉區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觀察到受保護的濕地對保護鴨子的重要性.完成它們的遷徙,」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米埔保護區經理 Bena Smith 說道。

    他補充說:「在遷徙過程中,鴨子麵臨許多威脅:獵人、天敵、疾病。近年來,另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是韓國和中國東部潮間帶灘塗開墾計畫數量的增加,導致鴨子和鴨子的棲息地喪失。其他水鳥,其中一些已經面臨滅絕的威脅。”

    「隨著遷徙路線日益分散,保持米埔和內後海灣作為越冬據點的重要性對於這些水鳥的未來至關重要。此前,當這兩種鴨子離開香港繁殖時,保育人士對此知之甚少。 「他們的下落。由於資訊差距如此之大,僅靠當地的保護工作是不夠的,」史密斯說。

    「世界自然基金會希望在遷徙路線沿線進行更多的水鳥保護。第一階段的計畫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信息,告訴我們保育工作的目標是什麼,」史密斯補充道。

    米埔和內後海灣位於 EAAF 的中心,這裡是來自 250 多個不同種群、超過 5,000 萬隻候鳥的家園。由於開發、污染和狩獵導致濕地棲息地喪失,這些鳥類正在迅速減少。下降速度是全球所有 8 條航線中下降速度最快的。

    衛星追蹤計畫於2008年12月啟動,當時世界自然基金會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亞洲生態顧問公司、美國地質調查局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合作,為24隻野鴨安裝衛星接收器(歐亞威吉翁和北針尾魚)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布後,專案團隊每週透過世界自然基金會網站或使用谷歌地球追蹤鴨子訊號和位置。衛星追蹤計畫的第二階段於 2009 年 12 月啟動,為 23 隻香港野鴨安裝了另一組接收器,以產生進一步的遷徙訊息。

    第一階段的其他有趣發現包括:

    • 大多數是同時從香港遷徙的(可能是同一群),並利用黃海周圍的多個中途停留地。超過一半的鴨子將上海九段沙和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作為第一站;這兩個濕地都是重要鳥類保護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著遷徙路線沿線的各種瀕危水鳥,包括黑臉琵鷺、黑嘴鷗、勺嘴鷸和諾德曼青腳鷸。
    • 最早的鴨子於二月中旬出發,最晚於四月下旬出發;最長的單次移動是由一隻成年雄性歐亞威根在 59 小時內以 34.4 公里/小時的速度從香港到朝鮮 2,030 公里。
    • 到了盛夏,鴨子從內蒙古的沙漠廣泛傳播到阿拉斯加附近的鄂霍次克海。
    • 繁殖可能發生在韓國、黑龍江和內蒙古。
    • 單隻鴨子向北遷徙的最長行程為6500公里。
    • 兩隻鴨子似乎被槍殺,都在俄羅斯,很可能是為了供人類食用。

    有關該項目的更多詳細信息,請訪問: http://www.wwf.org.hk/eng/maipo/ducktracking/

     

    #8483
    匏名

      上週我住在香港的一家海景酒店,被海港上空盤旋的大鳥迷住了。它們看起來有禿鷹那麼大——很想知道它們是什麼!

      保羅·斯梅瑟斯特

      #8484

      它們是黑鳶——在這裡確實很常見,尤其是在港口上方和附近,在山頂附近山丘的南坡上有大量棲息地。

    正在檢視 3 篇文章 - 1 至 3 (共計 3 篇)
    • 抱緊,回歸主題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