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氣候工作坊

從香港大學研討會的第 2 天(共 2 天)回來,對我來說,昨天下午有了顯著的進步,當時我認為我們大部分都迷失在模型中了。

今天有一些好信息;包括實際影響-例如對生態系的影響;還有過去的廢話,以及有關香港氣候變遷的資訊。

第一天下午(12 月 11 日):氣候變遷科學

通常情況下,我可能會認為涉及「熱門」和「模特兒」等字眼的活動會非常有趣。
但哦,親愛的我——第一天下午的太多時間並不比去看牙醫更好。

我認為,儘管有一場精彩的講座——關於全球暖化和颱風強度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簡短的回答:否)。

我錯過了第一天早上——主要是關於政治問題和氣候變化,儘管有人建議香港可能對其角色承擔一些責任,珠江三角洲工業等可能會清理他們的行為以幫助地球(和他們自己)。是的,對了,飛豬也會發揮作用。

異常講座: 中國夏季降水的年代際變化 

 

作者:丁一輝,中國氣象局教授,中國北京

下午的第一個演講著眼於中國三個地區夏季降雨的變化:華南、長江(中部)和東北。

丁教授指出,南方夏季多雨,東北夏季乾燥-近年來東北地區出現乾旱。他們對幾個因素進行了核查,發現這與青藏高原前冬初春的降雪量和夏季東北地區的少雨有相關性。

丁教授說,這是因為積雪導致高原變冷,從而減少了陸地熱和海洋熱之間的對比,從而驅動了季風;較弱的季風幾乎無法到達中國東北部,因此大部分降雨集中在南方。當提問時間到來時,我(粗略地)問道:“但是,如果西藏更冷,與溫暖的熱帶海洋(西南季風的發源地)的對比肯定會更高,而不是更低?”丁教授說他稍後會解釋;並在茶歇時這樣做了。

事實證明,他指的不是溫度差異,而是加熱差異——「Q1」。冬季降雪較少,青藏高原升溫較多,夏季陸地與海洋反差較大(降雪的「記憶」持續5-6個月),因此季風較強,到達中國東北地區。
那麼,我問,造成這次降雪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那是另一個問題,」教授說。
另外,我澄清了他在講座中提到的一些事情:他沒有將全球暖化視為降雨模式變化的可能原因。因此,對我來說,整個講座就是本次研討會的一個異常主題。

他用科學蒙蔽了我:氣候變遷對黃河流域源頭流量的影響

徐宗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北京

下一場講座有一個很有前途的標題。然而,主要集中在選擇和測試用於衡量黃河流域氣候變化的模型。很多技術廢話,例如他們採用 SWAT 分析(土壤、水、空氣、蒸騰作用?)。這讓我感到困惑——讓我想起了我在研究生期間看到和聽到的一些最糟糕的物理化學論文和演講,在我看來,術語等越令人困惑,科學就越糟糕,研究人員真正理解的就越少。

令人擔憂的是,我想,看到模型的預測,例如20 年(或其他)溫度將升高3.24 攝氏度——這樣的精度是荒謬的,這表明結果是從計算機到演示的,沒有太多使用大腦。

我們看到流域降雨量呈現減少趨勢。預計降雨較多但流量較小;溫度也較高。有人問為什麼是後者:徐教授的回答是可能降雨較多,但氣溫越高,蒸發也會較多。一個很好、簡單的答案:現在為什麼講座不像這樣內容豐富且易於理解呢?

也許變暖,也許不是:ENSO 和南海夏季風

周文,香港城市大學

週文至少提到了全球暖化,並表示她相信這是一個重大問題,可能會威脅經濟。然而在談論中,它並沒有太多的特色。相反,我們了解到,隨著厄爾尼諾/拉尼娜和厄爾尼諾/拉尼娜類似太平洋十年振蕩的階段,西太平洋上空高壓單元的位置和強度會改變。當這個高壓很強,並延伸到中國南海時,夏季風的西風(或西南風?)就更難推向中國——因此,夏季風會更晚。

最近夏季季風有提前的趨勢;也許與全球暖化有關。

海水溫度'沒那麼重要:全球暖化和颱風強度

Johnny Chan,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雖然到目前為止的演講很乏味,沒有太多關於全球暖化的資訊(呃,大家好,這是一個全球暖化研討會!),我對這次演講抱有一些希望:幾年前就颱風和變暖問題採訪了Johnny Chan ;他告訴我,這可能不是一個很強的聯繫,因為剪切力可能會摧毀颱風。最近,我看到更多的颶風強度和海洋變暖——研究表明兩者之間有強烈的相關性;所以,我很想知道陳教授會說什麼。我想,事實證明確實非常有趣。

陳教授告訴我們一些關於颱風/颶風的知識;然後簡要展示了最近發表的幾項研究的結果,顯示隨著海面溫度的升高,強烈熱帶氣旋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出版於 自然科學,所以顯得很權威。

然而,陳教授表示,對於颱風而言,這種相關性並不是很好。以15年為週期來看,1960年至1974年期間至少發生了105次4級或5級(薩菲爾-辛普森級)颱風,1975年至1989年期間至少發生了75次,1990年至2004年期間至少發生了115次。

太平洋的額外升溫並沒有導致更多颱風的原因之一是大氣也在變暖:因此,「沒有額外的浮力」——這似乎意味著隨著風暴的形成和加強,上升的空氣不會受到額外的推動。

但是,陳發現有一些因素與大颱風的發生有關。一項重大變化是太平洋上空高層和低層大氣的空氣運動:可能會聚,也可能會發散。隨著東太平洋上空的氣流低處匯聚、高處發散,會出現更強的颱風:海上的匯聚氣流可以上升,並有助於高空氣流的發散:此外,當東部地區形成風暴時,它們有更遠的距離來加強,因為然後它們向西移動(在登陸之前更遠)。

在提問中,我問其他地方是否也做過類似的工作。陳教授表示,大西洋很不尋常,因為它對於颶風形成來說處於「邊緣」:海面溫度僅夠高,因此那裡的海水溫度上升 1 攝氏度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熱帶氣旋形成的其他盆地,海水溫度較高,因此溫度變化對強烈風暴數量的影響較小。

不過,強颱風數量有明顯的長期上升趨勢(但增幅較小),這可能是由於與暖化有關的大氣環流變化所致。

那些該死的模型再次出現:使用 PRECIS 預測中國極端氣候事件區域變化的未來氣候情景

張勇,中國科學院,北京,中國

噢,親愛的,噢,親愛的;接下來我們又回到了模型上。張專注於選擇氣候變遷建模模型,展示了對它們的無限測試,以及許多術語,如“Bimodal SDII”,加上 RCM、GCM、PDQ 和 PMT(好吧,不是後兩者)。我想讓一個像白蘭度一樣的人物出現在房間裡,說“恐怖,恐怖。”

當我們得知模型預測到本世紀末,中國西北和東北地區的氣溫可能比現在高5度攝氏度時,我不確定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我們沒有得到任何像樣的解釋,包括為什麼這些地區會經歷如此極端的變化,或者中國南部變化較小(我猜是海洋影響;已經發現中國變化相當快,因為海洋影響很小)。

幫助 - 我不能接受它!:動態縮小氣候變遷:其必要性和挑戰

陳吉,香港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

也許標題中包含一個可怕的詞——縮小——這一事實應該給那些頑固的觀眾一個線索,讓他們知道在最後一次演講之前是時候離開了。但是,就像被車燈照到的兔子一樣,包括我在內的頑固分子以某種方式坐在模型的場景之後。
畢竟,重點應該放在香港及其周邊地區的氣候變遷模型上:我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哪個應該很有趣,對吧?

但是,陳博士再次關注該死的模型,向我們展示了足以看到中國四川盆地的規模模型。顯示了 1994 年 4 月至 7 月期間使用天氣結果測試的模型。

啊啊! - 我不得不去;我的生活中有更好的事情要做。

 

香港大學氣候變遷研討會隔天 

2006 年 12 月 12 日

上午:氣候變遷的影響 

 

不僅僅是熱水:氣候變遷和海洋[透過視訊會議]

Lara Hansen,世界自然基金會美國分部氣候變遷資深科學家

當我到達時,演講正在進行 - 通過互聯網:Lara Hansen 和 #39; 的圖像顯示在一個屏幕上,演示文稿(筆記本電腦)上的幻燈片顯示在主屏幕上。

事實證明非常有趣——但為今天定下了基調,這甚至為未來幾十年的前景帶來了非常黯淡的前景。我知道事情很糟糕,讀了很多文章等,但像這樣專注的一天並不真正令人愉快。

海洋正在改變:變暖是一個問題。此外,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更多的二氧化碳也會溶解在海洋中,使海洋變得更酸性。

世界自然基金會有一些緩解的想法,包括尋找暖化影響較小的地方,並努力保護這些地方免受各種其他問題(過度捕撈、污染…)的影響。但即使採取了這些措施,我們仍然會看到巨大的問題:需要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氣候變遷-香港的視角

WM Leung,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天文台

接下來,香港觀測局的梁先生提供了一系列信息,顯示香港發生的重大變化——我記得香港觀測站有一段時間認為氣溫上升是由於“熱島”效應:發展城市地區儲存熱量,導致全球氣溫明顯上升。不再是這樣了:全球暖化看起來正在這裡順利進行。

這裡的天氣測量可以追溯到大約 120 年前。此後的記錄顯示,氣溫平均每 100 年上升 1.2 攝氏度。但是,氣溫上升速度加快:自 1947 年以來每 100 年上升 1.7 攝氏度,從 1989 年至 2005 年平均每 100 年上升 3.7 攝氏度(儘管計算這一平均值的時間很短)。在所有平均氣溫最高的年份中,有八個是在 1990 年之後:僅有的另外兩個年份,即 1966 年和 1987 年,是在厄爾尼諾年份。

看來城市地區的暖化速度確實比農村地區快,但大鼓嶺和流浮山自 1989 年以來的監測也顯示氣溫上升。

奇怪的是,年平均日溫差一直在下降:白天和夜間的溫度變得越來越相似;大約 60 年前,平均差異為 5-6C,但現在約為 4C。這顯然是由於雲量增加和能見度下降的共同作用(梁說「灰塵」;我們其他人通常稱之為煙霧,又稱骯髒的空氣污染)。白天太陽輻射較少;到了晚上,「不肯涼」。

夏季變得越來越不舒服——隨著氣溫的上升,以及城市地區因建築物而導致的風速下降。預計夏季會出現更多不適,炎熱夜晚的數量可能會大幅增加。

降雨量每十年增加 1%。預計會有更多非常潮濕的年份;而且,非常乾旱的年份數量也有所增加。

梁先生說,氣候學家應該與其他學科的人們合作,研究緩解和適應措施以及警告和保護。

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日本和東亞的環境和生產

Masayuki Yokozawa 日本國立農業環境科學研究所

恐怕這是一次非常乏味的談話;花了一些時間談論模特兒(是的,更多模特兒!——而且看不到時裝表演)。有基於統計和過程的模型;最後,預計日本北部的稻米產量較高,南部的稻米產量較低,但可以透過提前播種來緩解較高的氣溫。

氣候變遷與淡水生物多樣性

David Dudgeon,香港大學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

杜金教授與之前的小伙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滿活力、充滿激情;涵蓋範圍廣泛,有一些有趣且非常令人震驚的預測。我一直很期待在這裡了解我們當地整潔的河流的問題:這樣做的同時,我也了解到了亞洲各地的大河——包括湄公河,它擁有所有河流中魚類多樣性最高的河流;事實上,亞洲的 6 條河流躋身世界魚類種類最多的 10 條河流之列。珠江排名第31位,有魚類106種。

隨著氣溫上升,我們已經看到淡水生物出現令人擔憂的趨勢:例如幾種青蛙物種的滅絕,大多數英國蜻蜓向北遷徙。在亞洲,這樣的研究非常少——D教授引用了拉姆斯菲爾德關於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未知……或類似的東西。

隨著溫度升高,水生生物面臨嚴重的問題:不僅是溫度超出了它們的承受範圍,或允許競爭者進入,而且還因為氧氣變得更難溶解。即使是上坡(溫度每升高攝氏 3 度,上坡 500 公尺)也可能行不通,因為大氣中的氧分壓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這位教授說,高海拔河流中的生命將成為「淡水生物多樣性煤礦中的金絲雀」。在香港,我們可能會失去山地物種,例如巨刺蛙和香港蠑螈。

但是等等——還有更多!人類將應對氣候變暖,包括建造更多水壩來控制水流;這些措施會減少河流流量和溫暖的水,然後才允許一部分繼續下游。

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回答。包括看看我們是否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即使在高度管制的河流中也是如此。

提問時,有人問還有希望嗎? 「如果我們忽視生物多樣性問題,可能就沒有希望了,」杜金教授說。

 

氣候變遷與邊緣環境中的珊瑚

James True,香港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

詹姆斯·特魯 (James True) 告訴我們,他成為了新爸爸(現在大家都在一起了,啊啊啊,祝福我);但我不確定僅憑這一點就可以解釋得面無表情地交付。正如上次談話所表明的那樣,這並不是笑點喜劇俱樂部。

我們聽說珊瑚普遍存在問題,在香港,季風減弱可能會減少緩衝溫度的洋流,導致海水夏季更熱,冬季更冷。

正如勞拉·漢森(Lara Hanson)所提到的,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會導致酸度增加,更難形成鈣骨架。特魯博士說,在一次大規模滅絕(古新世)期間,珊瑚的處境變得如此艱難,以至於它們的化石記錄出現了顯著的空白。

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會出現更多的缺氧區,因為淡水透鏡體過度鹹水,從而失去氧氣:近年來香港發生了幾起此類事件,殺死了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

揭開熱帶地區的面紗:香港的氣候變遷與陸地生物多樣性

Richard Corlett,香港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

 

後:氣候變遷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氣候變遷與社會穩定 

張大衛,香港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

 

第四紀氣候變遷:過去的教訓,未來的線索

Adam Switzer,香港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

 

生活在一個溫暖的世界——研討會和香港大學網站上的頁面——有鏈接,您可以下載帶有演示文稿的 pdf 文件。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