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 Lantau Metropolis 計劃應因風暴潮威脅而落空

從科學角度來看,填海計劃,包括東大嶼山都會區的填海計劃,是魯莽甚至不負責任的。

從科學角度來看,填海計劃,包括東大嶼山都會區的填海計劃,是魯莽甚至不負責任的。

魯莽的規劃者與科學背道而馳

香港規劃署在2015年年報中指出,由於氣候變化,預計香港潮汐和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將顯著增加,“海平面將持續上升”。持續上升數十年

那麼,面對這樣的威脅,香港正在策劃什麼樣的項目呢?

填海造地!不僅僅是第三跑道,它位於大嶼山的庇護區域;但包括石鼓洲的焚化爐人工島和宏偉的東大嶼都會——這兩個地方都將首當其沖地受到颱風浪和風暴潮的影響。

也許這似乎並沒有那麼糟糕,因為香港最近只受到颱風的短暫襲擊,而“風暴潮”一詞似乎幾乎無傷大雅。

然而,風暴潮可能類似於海嘯,伴隨著颶風帶來的巨浪。 2013年11月,超強颱風海燕在菲律賓南部造成的破壞令世界震驚,主要是由於海平面高出正常水平六米造成的。房屋被砸成碎片,至少6300人死亡。

根據歷史記錄,東亞受風暴潮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這一可疑的榮譽頒給了包括香港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報導可以追溯到公元 1245 年,當時一場颱風襲擊導致三角洲地區約 10,000 人死亡;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死亡人數是 1862 年的 80,000 人。在香港,1906 年和 1937 年,帶有強烈風暴潮的颱風可能導致 10,000 多人死亡。根據 1937 年風暴的描述,“在大埔墟,大部分房屋,其中 60 多座被洪水沖垮,洪水席捲內陸……超過半英里,帶走了受虐待的人類、牛、豬、狗、鴨、雞和殘骸。”

上一次破壞性風暴潮是由颱風旺達於1962年引發的。大埔地區再次遭受重創,但即使在維多利亞港,巨浪也衝破海堤,掀起半噸重的磚石,砸碎了告士打道的商店門面。

2008年,颱風“黑格比”在香港西南部引發海嘯後,儘管相距200公里,我還是看到大嶼山和長洲遭受了破壞——包括一家海灘商店的金屬安全百葉窗被撞向內,長凳從鋼支架上折斷。我意識到,沿著香港朝南的海岸,長期建立的定居點遠離海岸線,可能是為了避免風暴潮。

然而現在,規劃者的目標是在遭受海浪和風暴的地方建造一座新的島嶼,建造一個巨大的焚燒廠和一個設有中央商務區的大都市。這些計劃是在風暴明顯惡化、海平面上升的情況下制定的。

去年春天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到 2100 年,太平洋颱風強度將增加 14%。雖然做出準確的預測存在問題,但去年北半球確實出現了創紀錄的 4 級和 5 級強度風暴數量,其中大部分是颱風。其中一些事件的加劇速度比預期更快——這對於一個擁有大約五十萬人口、主要依靠幾座橋樑進行交通連接的人工島來說也是一個問題:如何實施疏散,或確保緊急服務?

目前,海平面上升似乎相當平淡:從 1954 年到 2014 年,香港平均每十年上升 3 厘米。但最近出現了上升,並且預計會加速,研究大多同意到 2000 年海平面上升約一米。值高達六米——鑑於地質證據顯示海平面每世紀有時會上升幾米,這並非不可能。毫不奇怪,香港預計將受到嚴重打擊;美國氣候中心的地圖顯示,當地的幾處填海區可能會在幾十年內被淹沒。

這與香港天文台的一份報告相符,該報告預測風暴潮造成的洪水頻率和規模都會增加,並指出:“颱風旺達的重演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平均海平面上升會增加發生洪水的機會和嚴重程度。沿海洪水氾濫。”

因此,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填海計劃是魯莽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但它們並非植根於現實,而是植根於政治,並且可能會被那些戴著玫瑰色眼鏡夢想著美元、只考慮最好情況的工程師們熱切地接受。希望常識仍能佔上風。

2 網友點評

  1. 聲稱設計將考慮風暴潮

    這促使土木工程拓展署致函《南華早報》,內容包括:

    雖然現階段尚未對建議表態,但工務部門認為,純粹從海防防禦惡劣天氣的技術角度來看,沒有理由認為建造人工島是“愚蠢的”。填海工程和海防工程的設計標準和技術將考慮可能出現的惡劣天氣情況,包括風暴潮。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