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后海灣濕地及其他地區更可持續的未來總體規劃

» 帖子 » 米埔、后海灣濕地及其他地區更可持續的未來總體規劃
第三期地圖:跨越米埔、蘆洲、南生圍及禾生圍

是的,這似乎是不可能的,荒謬的;但繼續目前的狀況對后海灣濕地的長遠未來來說並不好。

政府現正籌劃建立“北部都會發展策略下的后海灣濕地保護公園系統”。也許在規劃這些公園時可以考慮這裡的一些想法。當然,希望這些濕地保護公園能夠規劃好、管理好並且物有所值;不僅僅是類似於綠色清洗,作為對環保主義者的安撫,同時重點更多地放在具體的大都市上[對我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可怕的詞,對於這樣的地區!]。

現在,後海灣地區奇怪地支離破碎——米埔、濕地公園、各種魚塘區:所有物理上相連,但又彼此隔離——例如濕地公園就在風樂圍旁邊,但您必須行駛幾公里才能從一處到達另一處。

建議應該進行更全面的規劃和開發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例如,參見, 綠色團體呼籲制定整體保護政策和濕地保護路線圖;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米埔和後海灣濕地綜合保護概念說明:擴展[原文如此] 米埔和內後海灣拉姆薩爾濕地.

40歲的麥婆:時光凝固?

我是1987年到香港的,正值米埔風靡全球。在 1983 年建立儲備後。

多麼大的儲備;這麼多鳥!並為當地的觀鳥者設計了一條創新的木板路,可以看到以前不可能看到的許多鳥類在后海灣泥灘上覓食的景象。

它確實打動了我,作為一個習慣於各種濕地鳥類的英國觀鳥者,有 很少有訪客.

快進到今天,真的,米埔內部並沒有太大變化。很好,經過多年的保護,但大多數人仍然很難參觀,它在香港其他地方的影響力如何;為什麼它仍然是香港唯一的濕地保護區?

特別是考慮到香港附近和其他地方的濕地遭到嚴重破壞和威脅,如今米埔不應該發揮更好的作用嗎?是的,我知道那裡有濕地公園;但實際上,考慮到花在它上面的所有錢(它是 奇怪但不精彩, 我認為)。

那麼,這裡有一些關於米埔可能實現的想法——成為更適合 21 世紀的保護區;和后海灣。不太可能,但並非不可能(我的期望是什麼都不會真正改變)。

對於濕地保護區來說,遊客很重要——通常是至關重要的

標題和副標題在 守護者:

標題和副標題在 守護者

如果遊客被拒絕進入,即使是用心最好的解說計劃也會失敗。 

濕地教育中心規劃、設計和運作最佳實踐手冊

我們只是不希望看到香港居民“支付”“HKD250”作為“入場費”,就像他們在香港濕地公園以HKD30的價格那樣。

米埔團隊 - 尋求證明香港居民訪問米埔 5 小時的 HK$3350 收費合理

雖然國際濕地保護區可能歡迎甚至尋求吸引遊客—— 請參閱相關文章,了解有關世界其他地方儲量的一些信息,米埔卻不是這樣:對於普通香港人來說,這是一個挑戰。 

即使建造了一個大型 [虛榮?] 遊客中心,這也將保持真實,有點諷刺的是,它被稱為彼得斯科特實地研究中心。

如此宏偉的 [iose] 新中心,遊客卻如此之少!

當然,米埔的設施能為殘疾人士提供便利是件好事;但能進米埔的人寥寥無幾!

在那裡,為你固定航向!

當然,米埔的設施能為殘疾人士提供便利是件好事;卻很少有人能夠第一時間進入米埔

濕地教育中心規劃、設計和運作最佳實踐手冊的註釋

作為總體規劃階段(如下)的想法的序言,來自 濕地教育中心規劃、設計和運作最佳實踐手冊,可在 Ramsar 網站上找到:

分區,包括較少受干擾的區域:

遊客造成的干擾可以集中起來,然後在場地的其餘部分進行分區。一種模式是確保距離主要中心設施越遠,活動變得越安靜,讓希望在相對較低的干擾水平下觀察野生動物的遊客有機會這樣做。這種方法也滿足了野生動物的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這可以自我調節,因為有小孩的家庭可能不會冒險離中心及其設施那麼遠,而那些尋求更野外體驗的人會期待並樂於去更遠的地方冒險。就野生動物而言,這不僅是一個很好的做法,而且活動的分區也加強了不同的觀眾群,他們往往更喜歡有一些分離。

緩衝區,並考慮客流

在分區方案中,還可以建立緩衝區以保護區域免受干擾。原生樹木種植或灌木叢可用作天然屏障,也可為野生動物提供寶貴的棲息地。了解哪些類型的遊客將在中心的不同部分移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整合干擾區域時,需要考慮訪問路線、小徑、木板路和中心周圍的整體遊客流量。

濕地品牌、營銷與收入

濕地教育中心的“品牌”一旦建立,就需要維護。 ……

營銷也將從訪客反饋中獲益

米埔是一個強大的品牌;但我了解到它可能已經有所消退,尤其是濕地公園對所有人開放,而米埔對大多數人關閉。

考慮如何通過合夥或會員計劃產生收入可能很重要。建議與私營公司和成員或支持者保持良好的網絡。

關於後一點,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和米埔現在似乎更強調與私營公司的網絡。

至於成員或支持者,好吧,也許現在只是被視為要被拒之門外的麻煩;或者作為資金提供者:考慮 HK$1800 的會員費 [我相信在 2021 年底左右大幅上漲之後;在成為年度會員 30 多年後,我停止了我的會員資格],一個人參觀米埔的費用高達 HK$3600,甚至 HK$400 參加我被告知不利於觀鳥的旅行團。當然,這讓我希望不會有任何真正的好轉,只是以同樣的方式繼續下去。

無論如何,接下來是一些可能會被人們嘲笑的想法;而且,唉,幾乎每個人都忽略了!:

邁向永續發展的米埔:第一階段 – 米埔生態自助體驗徑

一直以來,米埔的遊客稀少,一直讓我感到疑惑。相信這對保護不太有利,我有時會問是否有可能增加遊客人數。 

大約在 1980 年代後期,肯尼思·塞爾博士——我認為他在早期支持/指導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和米埔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告訴我有許多遊客可以獨立跟隨的簡單小徑的想法。這將帶他們沿著主要路徑進入保護區,前往米埔本身的中心,並到達主要“刮擦處”的南部隱藏處,然後返回相鄰的魚塘:因此是單向循環,以幫助訪客循環。

這在我看來一直是個好主意。對於合理的入場費——成人 HK$80-100,老年人、兒童、家庭的優惠票價?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會員可享受折扣價——會員費不高(是的,另一個夢想)!

旨在從 Peter Scott 中心內的商店和咖啡館中獲得更多收入,也許還有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會員資格 [負擔得起的費用];如果有任何企業感興趣,看看是否可以鼓勵在鄰近社區進行任何支出。

雖然有些人可能認為獨立參觀保護區意味著什麼都學不到,但任何熟悉探索自然的人都知道這不是真的。另外,要像這樣進行良好的保護區參觀,當然可以包括精美的新彼得斯科特中心——實際使用它;隨著目前相當疲憊的標誌等大大改善標牌。可能有一個配套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標牌上的二維碼可以提供更多信息。可以採用更多的想法,甚至可以採納來自博物館和其他保護區的想法。

自從 Ken Searle 告訴我這個想法後,返迴路線的魚塘就限制了參觀(我記得在那裡散步,尋找鳥類):但那裡的小路/道路仍然存在。也許所有者會允許生態遊客通過,即使是生態遊客費用的一小部分。再加上也許有機會向遊客出售他們的魚,甚至可以擺攤/咖啡館之類的…… 

這條小徑或類似的小徑可能會受到那些不是專業觀鳥者但想體驗米埔的一些東西的遊客的歡迎,看到一些鳥類,在蘆葦和紅樹林之間行走,以及與睡蓮等一起拍照並提供 Instagram 機會。

與其他保護區和米埔在某種程度上一樣,清楚地標明了這些生態遊客禁止進入的路線和路徑:因此觀鳥者、研究人員等仍然可以進入西部地區的“內部密室”和木板路。

聘請某人監督生態訪問者似乎很重要:也許有時檢查他們是否做得好,是否需要幫助;並確保他們不會遊蕩到封閉的地方。

然後,隨著資金的流入,改善生態遊客路線沿線的棲息地和設施:新的/擴建的池塘,翠鳥的哨所,重新開始用穀物餵養越冬的鴨子(如果允許的話)......因此,遊客可以看到和體驗更多。和 隨著遊客收入的增加,更好的管理應該意味著更多的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

注意:我第一次寫這篇文章是在參觀米埔後的一天,當時我看到一群穿著鮮豔的孩子在大聲說笑;有一次,黑臉琵鷺和歐亞琵鷺都降落在大約 100 米外的一個乾涸的魚塘里。一些野生動物可以變得非常習慣於人們,並且很容易被看到。而對於那些害羞的人來說,這裡有“內部密室”。 【如果你不能去米埔,也能看到在其他地方習以為常的“友好”水鳥;例如在九龍公園築巢的黑冠夜鷺。]

雖然這意味著遊客將無法直接體驗后海灣泥灘的鳥群、彈塗魚等,但可以在彼得·斯科特實地研究中心的屏幕上設置實時饋送的攝像機(想法從 內內濕地 在英國)。

觀鳥者和其他專家的系統不變

同時,可以保留現行製度,為專門的觀鳥者和其他博物學家提供年度許可證——免費入場,不受開放時間限制。似乎運作良好;觀鳥者在保護米埔和后海灣內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產生的善意、記錄、照片和宣傳在未來也很重要,而且是無價的,真的。

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米埔:第 2 階段 – 融入六洲

在米埔以南的六洲有一片魚塘;物理上僅被一條小溪隔開,幾年前可以很容易地通過人行天橋穿過(我認為現在無法通過)。

大鸕鶿經過風樂圍,顯然是從南生圍的樹上棲息,前往後海灣水域覓食

Lut Chau 和附近的 Nam Sang Wai 顯然歸 KHI Holdings 所有,該公司生產了 響應性保護的平衡總體規劃南生圍和呂洲.這包括在六洲進行的保育相關管理工作;目前,作為相關視頻 珍惜南生偉和六洲清楚地表明,該地區現在正在遭受棲息地惡化的困擾,問題包括瓦礫傾倒。

las,儘管 KHI Holdings 似乎表現不錯(“我們持有的物業橫跨多個子市場,包括香港、中國、日本、東南亞、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和首席執行官 Adrian Fu 被列為 福布斯 2013年香港50富豪榜,沒有任何資金可用於改善棲息地的任何工作。

因此,一旦米埔生態遊客獲得足夠的收益,KHI 和傅先生肯定會歡迎資金,以便開始實施 Lut Chau 的計劃,因為他們非常珍惜這個地區。事實上,它可以通過一座新的人行天橋連接到米埔,讓生態遊客可以從米埔前往鹿洲,體驗這個地區以及隨著管理努力的回報而吸引的野生動物。從 Lut Chau 出發,可以離開該地區——我不確定最佳路線;並讓遊客以這種方式到達。 

事實上,在 Lut Chau 建立一個新的生態遊客中心可能是值得的:它可能比米埔更商業化,餐廳提供當地魚類、蔬菜等菜餚,對於想要過夜的遊客來說可能是有吸引力的住宿;也許提供更多的活動。

可能還包括一些通道,也許是一條簡單的路線,在米埔通道沿線的魚塘:在這張地圖上靠近禾上圍。也許甚至是穿過這些池塘到彼得·斯科特中心的路線?同樣,還有來自生態遊客收入的一些資金。

香港濕地公園——也適合觀鳥者

香港濕地公園是一個奇特的地方;作為千禧年項目建立,它類似於保護區和主題公園的組合,但在這兩個角色中都不是理想的。 

從濕地公園的泥灘隱藏處看到的景色:公園裡唯一真正好的棲息地;如此之小,加上邊緣距隱藏處如此遠,因此遊客往往只能看到遠處的鳥類。

棲息地的改善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鳥類——特別是如果顯著減少看似過多的旱地和類似於「泥灘」的濕地;但如果要成為熱衷觀鳥者參觀的地方,也許應該允許他們在上午10 點至下午5 點開放時間之外進入——這可能適合僱用公園工作人員,但排除清晨和下午晚些時候,這可能是觀鳥的最佳時間(和攝影),同時也涵蓋一天中最熱的時間。

濕地公園遊客中心內的人工紅樹林,本身就是中國沿海最好的紅樹林區之一。 WTF 為什麼?!當然,錢本可以更好地花在棲息地以及體驗真正的紅樹林和野生動物的設施上。

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米埔:第 3 階段——后海灣周邊地區,以及更遠的地方!

隨著第二階段的進展,是時候進入第三階段了,以涵蓋後海灣香港一側的更多濕地。例如,包括南生圍——管理包括種植更多樹木供大鸕鶿棲息;隨著 ,那裡的池塘同樣可以恢復活力。 [至少部分風樂圍將納入濕地公園擴展版;希望這不是其鳥類生命等的喪鐘!]。

也可以在紅樹林與內后海灣泥灘交匯處建造一條新的木板路,以及一個觀景台,讓無法進入米埔木板路的人可以欣賞泥灘和在這裡覓食的大群鳥類。還有互連,有人行道,可能是行人天橋,適當的自行車道;並結合濕地公園,因此這裡是一個更完整的區域,而不是分散的地方。

還可以包括新田的池塘等。

有「濕地保護公園」的計劃,但到目前為止,這些計劃似乎還很粗略,沒有人相信它們會比濕地公園更好;以及 Aecom 的 Powerpoint 簡報 – 北部都市發展策略下濕地保護公園體系發展策略可行性研究 ——正如它的標題所暗示的那樣,有點無聊:一點也不鼓舞人心;並且對現代水產養殖(無論是什麼)確實可以與自然保護相結合抱持著未經證實的信念。

此外,濕地保育和改善工作還可以擴展到香港的其他地點,例如大嶼山的貝澳和水口,以及深湧等。是的,大嶼山正在發生一些事情;但確實很少,而且在可能存在相互關係的情況下與後海灣斷開了聯繫。

這些地區不需要——也不應該——完全按照米埔的方式進行管理;這裡可以有更多的“自由”,也許會有更多有趣的活動。野生動物不那麼“寵愛”,但棲息地得到保護和改善。

是否值得將魚池連接在一起,創造更大的湖泊,中間區域更深,還有島嶼,希望吸引更多的簇絨鴨、大鳳頭鸊鷉等?百合花叢,雉尾水雉可能築巢的地方;沼澤地適合鷸、彩鷸築巢嗎?還能做什麼?

進一步的活動

至於活動,在上述 手冊:

考慮圍繞不同領域開發創意項目,例如: 

* 健康和健身活動和“綠色健身房”。 

* 攝影或藝術課程。
* 冥想和靜修計劃。
* 戶外舞蹈和戲劇。 

* 觀星和天文學。
* 學校假期俱樂部。
* 當地食品和當地特產。
*公民科學。
* 為有學習特殊需要的兒童開設的自然培育課程。 

* 國家或地方生態旅遊倡議。
* 政治運動或地方或國家時事。
* 與當地企業等非常規嫌疑人的合作夥伴關係。
* 企業團隊建設日。
* 婚禮和其他家庭場合。
* 慶祝文化多樣性。

也可能在一些池塘捕魚,帶來收入;還是簡單的划船?濕地探險,步行,甚至乘小船經過紅樹林?

后海灣野生動物園巴士

蔚山 [韓國] 候鳥旅行巴士(中型電動巴士)通過將現有的 23 座座位調整為 16 座,並在外觀上引導烏鴉和白鷺角色,重生為適合兒童視線水平的乘坐車輛車內配備候鳥偵察相機、望遠鏡、筆記本電腦、攝像設備,車內頂棚和窗飾上掛有當地候鳥畫,營造一個候鳥巴士的氛圍,成為一個不斷學習和教育的地方。

蔚山候鳥旅遊巴士開始運營

很難相信它會在這裡發生;但想像一下像 Deep Bay Safari 巴士這樣的東西,可以讓人們定時上下車,連接濕地公園、米埔、一些魚塘區……

– 這讓我想起了我在廣西省北海紅樹林保護區乘坐的電動車;這個保護區有人行道,甚至還有習近平參觀的照片——所以對於當地政府來說,這是一件值得驕傲和炫耀的事情。

“跳出框框思考”常常是陳詞濫調;但在這裡,應該是跳出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米埔範圍去思考。

甚至看看是否可以讓開發商加入:可以從濕地中獲得一些收入,而無需用混凝土覆蓋大面積的濕地。

至少值得嘗試這樣的事情嗎?或者只是堅持目前的情況:米埔的遊客很少,附近的魚塘經常惡化,濕地開發的各種計劃,即混凝土…… 

有關一些比較,尤其是對世界其他濕地保護區遊客的比較,請參閱此處的相關文章: 米埔濕地改善工程:投資大,人少.

在社群媒體上分享

一條評論

  1. Agree entirely with what you say about visiting & its cost to Mai Po. It’s expensive and goes up every time I visit Hong Kong. I am a regular visitor to HK from the UK and I’m a WWF supporter in the UK but that means nothing to the staff at Mai Po in terms of reducing the cost of entry. It’s a superb place to visit for a serious birder like me, but during my last visit to HK in Feb/Mar 2025, I only visited once. Pity it doesn’t have the same philosophy that the RSPB use with reserves like Minsmere that encourage and recruit visitors with minimal cost once you join the RSPB (annual fees excepted)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