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發布《2025年香港生物多樣性狀況》報告,以及隨附的香港陸地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圖;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下載 香港生物多樣性。這需要大量的工作;如新聞稿所述: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與香港觀鳥會、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香港戶外野生動物學習中心以及本地研究人員合作發布了一份題為“2025年香港生物多樣性狀況' 今天
新報告《2025年香港生物多樣性狀況》顯示,香港超過25%物種面臨局部滅絕的危險
報告評估了886種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淡水魚、蝴蝶、蜻蜓和淡水甲殼類動物,發現其中232種面臨高度或中等程度的局部滅絕風險。高危險物種包括中華穿山甲、白腹角鵟、中華三帶閉殼龜(又稱金錢龜)、大棘蛙和一種只以拉丁名命名的蜻蜓, 福建齒翅蜂。這是我所知的第一份強調如此高比例的物種面臨局部滅絕威脅的報告;然而,它絕不是第一個涵蓋物種和棲息地威脅的文獻。
保護低地棲息地至關重要——正如之前所強調的那樣

對於熟悉香港保護工作的人來說,以下情況應該不足為奇:
本研究強調,保護、修復和永續管理低地棲息地對於保護香港的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且緊迫。
甚至顯示 27 個受威脅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地圖看起來也有些熟悉,與先前的報告、討論和地圖相呼應——儘管該報告並未提及這些,因此讀者可能會認為這些問題是新發現的。
例如,2004 年政府發布了一項新的保護政策,其中列出了 12 優先加強保護的遺址。雖然與新的 27 個高風險地點只有一些重疊,但它們的相似之處在於主要都是低地地區,並且都在鄉村公園系統之外,儘管有幾個地點幾乎或完全被指定為鄉村公園的土地所包圍。後來,這些被稱為郊野公園飛地的地方成為保育的焦點,例如 郊野公園飛地 長春協會的網頁,以及 郊野公園調查報告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提供。 2017年 施政報告 包括一些現有和即將開放的保護區,並專注於大嶼山:
為支持大嶼山的永續發展及保育,政府將在大澳、水口及貝澳等地區推行鄉郊保育試驗計畫。
多年來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普遍的威脅仍然存在
低地地區和飛地取得了一些積極的進展。例如,土地交換意味著沙洛洞的開發商可以在其他地方建設,西貢半島的西灣已被納入郊野公園,塱原已成為自然公園,新界東北部的荔枝窩正在進行復興計畫。但正如這份新報告顯示,低地及其野生動物物種總體上仍受到威脅。
有時威脅涉及住宅區等規劃開發,例如後海灣的魚池。更典型的情況是,一些地區正在經歷一些零散的項目,這些項目雖然規模很小,但可能會導致類似千刀萬剮的後果——比如大嶼山貝澳以前的稻田。
我記得聽說過,保護優先保護地點的一個障礙是,政府不願意從通常是房地產開發商的業主手中購買土地。香港的高地價顯然會成為一種阻礙;或許還存在著確定公平價格的麻煩。
相反,大部分保護措施都依賴分區,這應該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免受混凝土侵蝕,但也面臨挑戰。政府確實對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寄予厚望,這種合作關係將涉及公司在優先地點進行受監管的開發,同時公司也將提供資金來保護這些地點中生態價值更高的區域。雖然這個想法看起來不錯,但在實踐中卻很少奏效。
世界自然基金會新報告的建議包括探索讓土地所有者參與土地保護的方法。然而,重點是改善分區,防止過度開發,如第一項主要建議所示:
本研究中確定的生物多樣性熱點應被指定為“禁區”,不允許進行大規模開發(即佔地面積超過 5 公頃的項目,或居住人口超過 5,000 人,參考過渡性住房項目的通常限制),除非由於公眾利益等強有力且合法的理由而被視為不可避免的情況。
如果報告所針對的「政府官員、研究人員、環境顧問、綠色組織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以及開發商都同意這些建議是有價值的,並開始盡最大努力實施它們,那該有多好。更有可能的是,進展將會有限,低地棲息地品質和生物多樣性將持續整體下降。
有老虎,但沒有海豚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意識到該報告僅涵蓋陸地生物多樣性,儘管標題中沒有具體說明。沒有海豚、鼠海豚、珊瑚等,它們也是香港生態系的重要成員。
然後,雖然沒有一個清單是完美的,但在我看來,突出顯示的物種中有一些奇怪之處。尤其是哺乳動物,其中有老虎、豹、雲豹、赤狐和大印度靈貓,儘管它們在當地已經滅絕。而哺乳動物是“非飛行的”,我不得不查一下:這意味著它們不會飛,所以沒有提到蝙蝠。
在鳥類中,我傾向於將捲羽鵜鶘和普通赤麻鴨歸類為本地滅絕物種,更不用說它們可能很少造訪,如今它們更像是流浪鳥,而不是冬季的常客。雖然棲息地惡化被認為是導致它們數量下降的原因,但氣候變遷也許是更可能的原因:它們不再飛到那麼遠的南方過冬。
但最重要的是。當然,當地野生動物物種受到威脅的比例如此之高;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