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然的恐懼及其重要性

如今,對自然的恐懼已經變得太普遍了,對一些城市人來說,自然世界是一個陌生的、甚至是可怕的地方。

如今,對自然的恐懼已經變得太普遍了,對一些城市人來說,自然世界是一個陌生的、甚至是可怕的地方。

幾年前,當我在大埔滘森林保護區觀鳥時,三個十幾歲的女孩沿著狹窄的道路走過來。突然,他們開始尖叫,害怕地躲開。原因?一隻相當大的蝴蝶飛向他們,從他們的頭頂飛過。

對我來說,這既有趣又悲傷。有趣的是,蝴蝶是您見過的最無害的生物之一。悲傷是因為它讓人們意識到,對於一些城市人來說,自然世界是一個陌生的、甚至是可怕的地方。

如今,對自然的恐懼變得太普遍了。雖然女孩和蝴蝶的故事很極端,但我見過其他人似乎對在戶外的樹林中感到緊張。我的妻子在一家戶外教育公司工作,她告訴我,有些孩子害怕坐在草地上,因為它們可能會被“弄髒”,而其他孩子則試圖踩小螞蟻。

官方消息表明大自然是可怕的

這種恐懼肯定源於現代生活,導致許多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城市度過,即使在公園裡,也有標語警告“請勿接觸草地”,花壇可能位於柵欄上方,禁止觸摸。我們從政府那裡聽到了相互矛盾的信息。雖然有關於可持續性和保護的信息,但其他信息表明自然確實很可怕。

例如,您被告知不要餵食野鳥,並威脅您這樣做將被處以 HK$1500 的罰款。據稱的原因包括預防禽流感,儘管沒有可靠的科學表明野生鳥類的任何流感都會直接威脅人類。即使在郊野公園,您也可能會發現警告標誌,警告不要被蚊子叮咬並傳播登革熱:但這種疾病並未在香港流行,通常由城市地區繁盛的蚊子傳播。

樹木最近也變得危險,像亨利·唐這樣的名人都肩負著保護樹木安全的責任。樹木確實倒下了,造成了問題甚至死亡;但它們似乎已經在混凝土的包圍下掙扎著生長——這讓它們更像是城市受害者而不是惡棍。

香港確實存在一些危險的野生動物。然而他們的威脅可能被誇大了。幾年前,我聽說旅遊局警告遊客不要露營,因為那裡有危險的蛇,但沒有提到,同時,有一個瘋子有時會向九龍街道上的人們潑酸。幾天前,我在鄰居家門口看到一條中國眼鏡蛇。當有人在附近時,這條劇毒蛇會在牆邊移動,然後消失在一個洞裡,以躲避它認為危險的人類。

自然缺陷障礙

當然,缺乏與自然的接觸,甚至對自然的恐懼,並非香港獨有。美國作家理查德·盧夫(Richard Louv)描述了“自然缺失症”,將童年時期缺乏與自然的接觸與肥胖和抑鬱等負面影響聯繫起來。有人告訴我,在南非——在我看來,南非是一個以戶外活動為主的國家——城市居民也傾向於很少冒險離開水泥叢林。

但對自然的恐懼重要嗎?人們住在有空調的房屋、辦公室和商場裡有什麼缺點嗎?它在幾個方面都很重要,而且確實存在缺點,其中一些會產生長期影響。

在我之前的專欄中,我指出我們需要直接接觸大自然,因為它們可以促進身心健康。這不僅適用於成年人,也適用於成年人。有證據表明,遠離污垢和細菌的嬰兒不會發育出強大的免疫系統,並且可能更容易患過敏和哮喘。因此,戶外玩耍對於健康發展可能很重要。

那麼,很少或從未體驗過大自然的人就不太可能支持保護措施。考慮一下公眾對大浪灣西灣開發的強烈抗議——這有助於促使官方採取行動保護該地區。這取決於人們對西灣這個相對偏遠但美麗的地區的了解和強烈的同理心。相比之下,一些鮮為人知的地點卻遭受了環境破壞,很少有人提出抗議。

近年來,前往鄉村遊覽的人數有所增加,這有助於增加對保護的支持。但正如大家所見,大埔龍尾興建人工泳灘的計劃引起熱議,我們若要真正平衡發展與保育,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更需要更多的支持。

然後,有一個影響我們所有人的重大問題:全球變暖。對於大部分生活在室內世界的人來說,這似乎與日常生活相去甚遠。然而,如果您觀察野生動物和植物,您可能會意識到隨著氣溫升高和天氣變得難以預測而發生的變化。如果您對這些變化感到震驚,您可能會加入呼籲真正可持續發展的人們的行列,並認識到讓人類害怕的不是大自然:而是人類讓大自然害怕!

中文版(見下文)於2012年11月17日於明報周刊發表

一條評論

  1. 認識自然恐懼 了解箇中影響

    幾年前在大埔滘自然護理區觀鳥時,我在狹路上偶遇上幾十來歲的女孩。她們突然尖叫閃躲、面露恐慌。原因?一隻體型稍大的蝴蝶衝著她們頭頂附近飛過。

    對我來說,這種反應既可笑又可悲。可笑是蝴蝶應該是世上最無害的生物;可悲是令人驚奇的事件,城市人都把世界看成了陌生甚至恐怖的地方。

    恐懼的行動在布魯克社會很常見。女孩驚遭遇蝴蝶可能是反應極端的故事,但我確實看到有人住在戶外在林木之間,當時心情緊張。我太太佔用了戶外教育機構,她便遇過因為怕髒而沒膽席而看到坐的小朋友,也有孩子小螞蟻便要踩死它們。

    這種恐懼無疑源自現代生活,人們都在城市中過活,連公園都放滿了「請勿踐踏草地」的告示,花槽關在蟑螂內不得觸碰。政府的訊息更是自相矛盾:我們一時聽到持續發展和保育的資訊,一時卻領悟到了驚人的成果,實屬駭人聽聞。

    例如你會被恐嚇不得飼養野生雀鳥,違例者可被罰款1500元。接近原因大概是防護禽流感,然而卻沒有科學針對性指出野生雀鳥流感會直接威脅人類。連郊野公園都放滿了小心蚊叮令你染上登革熱的警惕:但這種病並沒有肆虐香港,而且在市區繁衍的蚊蟲才是最典型的傳播者。

    最近就連樹木都生人勿近,要拜託像唐英年的傑出人士提升安全。其實我城確實因大橋樹引發問題和人口老齡化,但樹木活在石屎中連增長也舉步維艱,身份其實是受害者而壞非蛋。

    香港確實存在危險的野生生物,但它們所構成的威脅卻往往被誇大。幾年前我聽說過,旅發局以毒蛇出沒為由警告遊人不要露營;同一時間,九龍鬧市有瘋子在高空中拋擲眉毛液體的事件卻隻字不提。數天前,鄰居家外出現了一條眼鏡蛇,我親眼看著這身懷劇毒的生物發現危險人踪後,極速竄到牆邊再鑽進洞中,消失人前。

    當然,少接觸甚至恐懼指令並非香港解除。美國作家Richard Louv在「自然缺乏水腫」的文章中指出童年時少接觸指令,可能產生癡肥和抑鬱等不良影響。我眼中的南非是室外主導的國家,但有人告訴我,當地城市居民也不願步出石屎森林對外探索。

    但這樣做自然又有何關係?人們只呆在冷氣長開的家、辦公室和商場又啥壞處?事實上不只有關,而且壞處多且多影響必然。

    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到需要親身體驗才能激活身體健康。除了令成人受惠,更多證據顯示人們從不接觸傳染病和細菌的幼兒難以發展強健的免疫系統,可能較容易患上過敏因此,在戶外遊戲是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

    此外,極少或未接觸到的群眾將會支持保育措施。以公眾強烈支持發展大浪灣西灣事件為例,由於民眾認識偏遠但又對美麗的西灣,產生了感情,從而推動了政府採取行動對比下,一些較鮮為人知的地點環境慘遭損害,卻少有市民發聲反對。

    近年郊遊人數增無減,有助加強支持保育的力度。大埔龍尾興建人造沙灘的計劃是城中熱話,如果我們認真想在發展與保育間取得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這類事件就會出現,便需要更多人發聲支持。

     還有影響著人類的全球樞紐問題。對於長期呆在室內的人來說,這似乎是與日常生活無關的痛癢。但如果你仔細觀察野生動植物,就能察覺溫度上升和天氣變得更難預測等所帶來的改變。又假設你認為這些轉變已經發布了恐怖警號,不如現在加入真心為可持續發展努力的行列,同時認清事實並不可怕,恰恰相反,對人類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