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環評制度爛透了

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 1 至 1 (共計 1 篇)
  • 作者
    文章
  • #7338

    地球之友劉埃德溫 (Edwin Lau) 在今天的《南華早報》上發表了一篇內容豐富但令人悲傷的文章:

    引用:
    環境監管機構需要重建信任

    劉埃德溫呼籲環境諮詢委員會的審查過程更加透明,以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其決策,重建人們對其作為把關人角色的信任。

    當我作為環境諮詢委員會成員第一次參加會議時,我詢問該機構如何才能更加透明,以便公眾更好地了解它如何審查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今年,按照政府的六年規定,我的任期即將結束,我仍在努力尋找答案。

    該委員會有兩個主要職責:就重大環境政策向政府提供建議,以及審查私人團體或政府提出的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法定職能。

    第二個角色至關重要:理事會充當看門人,檢查特定提案是否會對環境或人們的健康產生不可接受的影響,以及是否可以避免或減輕這種影響。

    鑑於這些項目可能影響許多個人和一個地區的生態,越來越多的公眾呼籲在審查報告的過程中提高透明度。我認為提高透明度對於幫助公眾更好地了解審查過程並提高理事會的可信度至關重要。

    該委員會受《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約束,因此只能審查擬議項目可能產生的影響。即使成員認為該項目最終可能成為“白象”,它也沒有餘地質疑該項目是否確實需要,或推薦替代方案。

    2007年,當我提議開放會議時,引起了很大的分歧。事實上,部分會議現在向公眾開放,但僅限於支持者進行陳述以及回答理事會成員的問題。

    關於是否通過或拒絕環評報告的討論仍在閉門進行。一些人認為這在透明度方面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我認為,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為公眾仍然無法理解結論是如何得出的。鑑於幾乎所有有爭議的項目都通過了這項“檢查”,這一點尤其重要。

    僅以其中兩份報告為例:龍尾人工沙灘和沙螺洞骨灰安置所。兩者都引起了很大爭議。考慮到這些報導,這'並不奇怪'生態信息質量差,反映實際情況不夠充分。這兩個案例也顯示了議員只能審閱報告內容並參考出席議會會議的政府代表的意見的製度缺陷。很多時候,這些“專業”觀點似乎有利於支持者,而不是理事會負責維護的環境。

    例如,在龍尾環境影響報告中,發展商聲稱,雖然擬建泳灘所在地有很多物種,但在香港其他地方也發現了這些物種。因此,該地點生態價值較低,開發海灘是可以接受的。官員無恥地接受了這一建議,可悲的是,生活在龍尾周圍的物種卻沒有發言權!

    隨後,我們就在石鼓洲興建離岸廢物焚化爐的建議進行了影響評估。我對這樣一個位於島上原始自然環境旁邊的項目的視覺衝擊力和兼容性提出了質疑。但這位官員聲稱,焚燒廠的設計是為了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政府選擇了這個原始地點,而不是垃圾填埋場旁邊的工業用地。

    在會議的非公開部分我還可以分享許多其他荒謬的例子。通常情況下,官員們似乎試圖通過推行他們的“專業”觀點來羞辱他們。他們似乎有一個秘密議程來確保項目獲得批准。

    環評報告是自願兼職的,他們必須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閱讀環評報告,這些報告可能像電話簿一樣厚,並且包含大量的技術細節。並不是每個成員都具備消化這一切的專業知識,也沒有能力挖掘出隱藏在“細節”中的魔鬼。

    政府應為該委員會提供資金,以聘請大學等獨立機構來審查有爭議或複雜的報告。這將有助於理事會成員、提高評估質量並為整個團體提供可信度。

    今年年底,大約四分之一的成員將退休。這是政府重新平衡該委員會的一個機會,可以在生態、空氣污染和公共衛生等重要且代表性不足的領域任命更多專家。

    最後,政府需要努力盡量減少明顯的利益衝突,例如當項目發起人和把關人是兩個政府部門甚至同一方時(如焚燒廠的情況,環保署署長批准了影響) - 本部門的評估報告)。

    最重要的是,需要做出具體努力來重新獲得信任,以便人們能夠看到環境以及那些受任何決定影響的人真正受到保護。

    劉智峰是香港地球之友總務總監,自2007年起擔任環境諮詢委員會成員

     

    來源網址(2012 年 11 月 29 日上午 7:18 檢索): http://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cle/1093161/environmental-watchdog-needs-rebuild-trust

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 1 至 1 (共計 1 篇)
  • 抱緊,回歸主題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