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包括香港地質公園

簡介:生物多樣性枯竭但豐富

香港位於北迴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溫和,擁有大部分熱帶動植物。儘管陸地和海洋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但這裡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別是考慮到陸地面積僅約 400 平方公里。

陸地上約有 240 種蝴蝶、110 種蜻蜓、3000 種飛蛾、160 種淡水魚、100 種兩棲和爬行動物、480 種鳥類和 50 種哺乳動物,其中大約一半是蝙蝠。在約 2100 種本土維管束植物中,有 150 多種樹種,是英國的四倍多。 

海洋生物多樣性也很高。例如,有 88 種硬珊瑚(佔世界總數的 10% 以上,比整個加勒比海地區的珊瑚還要多)和 320 種珊瑚魚。

其他海洋生物包括江豚 江豚 – 在中國被視為瀕臨滅絕的亞洲物種 – 以及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菜。這只海豚成年後實際上呈泡泡糖粉紅色,是香港最著名的物種之一,並成為 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的吉祥物。

香港的明星鳥是黑面琵鷺 小白樺是一種瀕臨滅絕的涉水鳥類,全球種群數量約為 2100 只,其中約三分之一在遷徙途中中途停留或在此過冬。一種小型兩棲動物,羅默樹蛙 羅梅氏頰雉是香港特有的動物物種之一。還有特有植物——香港蘭花樹 紫荊 紫荊花可能是一種不育的雜交品種,今天種植的所有紫荊花都是香港島薄扶林發現的一棵樹的後代,但它的花卻演變成了香港的紫荊花。

生物多樣性源自香港所處的地區生物資源豐富,以及橫跨海水、河口和丘陵的各種棲息地。 

華南地區在北迴歸線沿線地區中很不尋常,因為沒有沙漠或主要山脈中斷曾經從赤道延伸到北極的森林。在溫暖的間冰期,這使得該地區對於陸地物種的傳播變得重要,其中一些物種甚至跨過陸橋到達北美——那裡現在有與中國物種相關的動物種群,例如鞭蠍在香港發現的。

然而,中國南方也遭受了生態破壞,大片森林被砍伐。這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即使到了 14 世紀,大像也在長江以南地區漫步,但如今它們僅限於中國西南部的小片森林。香港的森林同樣遭到砍伐,但近幾十年來,由於重新造林和保護,特別是在山坡上,許多賴以生存的物種數量有所回升。 

如今,香港的次生林無疑是華南沿海最好的林地之一。尤其是新界中部大帽山一帶,低山坡上的林地和灌木叢,包括大埔滘保護區,已被國際鳥類聯盟指定為重要鳥類地區。

此外,沿著海岸線和近海水域,香港還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北端的紅樹林和硬珊瑚。最廣泛的紅樹林位於香港西北部的后海灣,這是一個國際重要的濕地,尤其以遷徙水鳥而聞名,其中包括黑臉琵鷺等稀有物種。

儘管海洋生物多樣性很高,但海洋生物面臨著嚴重的問題,例如填海工程、污染和過度捕撈。鯊魚曾經很常見,但現在礁鯊卻很少見了。這裡捕獲的魚的平均重量僅為10克以下。海洋保護已經落後於陸地棲息地的保護,現在有各種保護項目,例如幫助少數綠海龜 海龜 仍然在香港築巢。

荔枝窩紅樹林

香港地質公園的地點均位於香港東部,遠離新界中部陸地生物多樣性的中心。部分原因是這些地點通常會受到風和海浪等侵蝕力的影響,因此植被通常較差,有大片灌木叢和草地,因此陸地生物多樣性相對較差。但也有一些樹林,特別是在雙港旁邊的荔枝窩,那裡有最好的樹林之一 風水 香港的樹林。荔枝窩還擁有一片絕佳的紅樹林,其下方是香港為數不多的鰻魚草床之一。 

與陸地相比,地質公園大多位於沿海水域旁邊,甚至被沿海水域包圍,這些水域是多種海洋生物的家園。一個被稱為“珊瑚三角”的地區包括兩個地質公園——雙港和東平洲,這裡有當地重要的珊瑚群落,擁有許多香港的硬珊瑚物種。再往南,甕崗群島、波特島和九品群島,沿岸水域較為洶湧,硬珊瑚較少。一些小島,包括九品群島的小島,棲息著小群燕鷗。

白腹海雕

整個地質公園都位於香港最美麗的鳥類之一——白腹海雕的棲息地 白腹海雕。成鳥的白色尾巴和身體與上面灰色、下面黑白相間的寬大翅膀形成鮮明對比,它們是巨大而引人注目的猛禽,翱翔在海岸線、島嶼和大海上。這只鷹無疑是地質公園所有動植物中最具代表性的。

香港陸地生物多樣性簡史

大約一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大陸大小的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沿著中國南部,海水淹沒了亞熱帶沿海平原。海水到達了現在的香港,把山谷變成了海灣和海灣,把山頂變成了島嶼。 

對於某些物種來說,這些島嶼是躲避洪水的避難所;有少數在香港的一個或多個島嶼上倖存下來,但在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最著名的漂流者是羅默樹蛙 羅梅氏頰雉。 1952年,業餘爬行動物學家約翰·羅默(John Romer)首次在南丫島發現了它,此後又在大嶼山、蒲台和赤鱲角發現了它——赤鱲角大部分被毀,為香港國際機場讓路。雖然羅默樹蛙的外觀並不引人注目——呈暗棕色,而且即使完全長大後也只有人類平均拇指長度的一半——但在赤鱲角的平整工作正在進行時,羅默樹蛙突然變得引人注目,一些個體獲救。其他冰河時代的倖存者包括一種類似蚯蚓的穴居蜥蜴,這種蜥蜴只在香港西部的兩個島嶼上發現,以及 1992 年在香港島南部布台發現的壁虎。

海平面在 6000 年前穩定下來。那時,香港的丘陵、山谷、平地和島嶼,肯定都是森林茂盛的。這些古老森林現在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在花粉化石等證據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猜測它們可能是如何出現的。

森林是亞熱帶的,茂密而茂密,以橡樹和月桂科的常綠喬木為主。有鋸齒橡樹、竹葉橡樹、厚葉橡樹和小葉橡樹。有白橡樹和栗橡樹,還有多刺、多毛、野生和帶刺的栗子。至少有16種丹皮樹,還有樟樹、肉桂樹、圓葉、長葉山薑、冬花香山薑等。

在低海拔地區,森林主要是熱帶森林;那些生長得更高的樹更類似於我們在更北的溫帶地區發現的森林。特別是在裸露的山脊上,冬季被東北吹來的風和夏季從南中國海吹來的風所修剪,這些高地森林中的樹木只能長到中等高度。即使是低地森林也很少有真正的巨人——颱風的不穩定、猛烈的襲擊摧毀了那些高高在上的暴發戶。

森林是包括亞洲像在內的多種野生動物的家園 大象, 華南虎 廈門虎、 豹子、 亞洲野狗 高山螻蛄、獼猴、長臂猿、蟒蛇和巨蛾。也許還有犀牛、奇異的野雞和犀鳥。 

儘管我們對這些森林的大部分了解都源於有根據的猜測,但我們確實知道:森林是被人類破壞的。

我們不知道破壞何時開始;香港的早期歷史實在是太模糊了。化石顯示,至少在 14 萬年前,早期人類就居住在廣東省,而香港的森林很可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家園。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可能改變了森林,例如通過砍伐森林、種植農作物以及轉移到其他地區的耕作方式。

300-900 年,樹木被砍伐,為遍布海岸的石灰窯提供燃料。然後,在宋朝(960-1279 年),隨著人們來到這裡定居和耕種,出現了一波來自北方的移民浪潮。 。據稱,這些農民宣告了大部分剩餘森林覆蓋的終結。更多的定居者在明朝(1368-1644)期間抵達,在此期間香樹 中華雕 香港被種植,據說香港之名“香港”的由來的香被出口。

到 1841 年,香港島和九龍割讓給英國時,森林顯然已減少為小片次生林(主要分佈在較偏遠的山坡上)和分散的實用風水林。香港島可能是當時大部分地區的典型景觀,用英國外交大臣帕默斯頓勳爵的話說,“香港島是一個荒蕪的島嶼,上面幾乎沒有房子。”

然而,即使森林如此枯竭,植物和動物的多樣性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大象和長臂猿已經消失,但老虎仍然出現——上世紀初,有人恐嚇村民,一隻殺死一名警官的老虎在香港島赤柱被槍殺。豹子比較稀有。 1931 年,一隻被困並被槍殺。據報導有野狗。還有豹貓 孟加拉原蝸牛、三種果子狸、狐狸、赤鹿和野豬 野豬。而且,也許是因為它們能更好地應對森林消失,並且被當地人視為吉祥之物,蝙蝠的種類繁多,上世紀記錄的蝙蝠有 21 種。

儘管森林砍伐使野外動植物受益,但也有稀有物種為了生存而生存。對它們來說,棲息地的持續喪失可能預示著喪鐘。他們需要暫時避免大規模破壞。

上世紀末,森林問題得到了緩解——儘管這種緩解主要限於香港島,那裡開始大規模植樹,並禁止砍伐樹木。就像風水林的保護和種植一樣——根據中國風水原則進行保護,儘管肯定會帶來實際好處,包括保護村莊免受山體滑坡——重新造林不是為了保護,而是為了服務於人類的目標。新的森林將充當海綿,承受暴風雨的衝擊,並將水釋放到水庫,供應不斷增長的人口。

1941 年 12 月至 1945 年 8 月,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日本佔領,這種緩和的局面結束了。由於缺乏燃料,人們砍伐樹木,砍掉了許多剩餘的樹林。

這次佔領似乎標誌著香港森林及其野生動物歷史的分水嶺。戰前年齡的樹木所剩無幾。戰後,沒有關於野狗的報導(儘管有家狗野化),只有一隻老虎——1947年11月,走過香港主教沙田的草坪——而且只有一隻老虎豹子,1957年在新界東北部被射殺。 

但是,儘管香港城市發展迅速,但戰後的這些年裡,人們仍然大規模種植樹木,並自然生長出新的、年輕的森林。森林的複興十分普遍。即使在香港島城市上空的斜坡上,您也可以看到它正在發生。

西貢村社區特別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的重新造林工作,因此到1952年,西貢半島已轉變為香港最美麗的林區之一。 

重點種植樹種是紅松 馬尾松,但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許多松樹被甲蟲攜帶的線蟲寄生蟲殺死。闊葉樹已經在原來的地方生長,所以現在有大片的幼林,生長著烏桕樹等本地樹種 烏桕, 潤楠屬, 香木姜子 山蒼子, 梧桐 披針梧桐 和常春藤樹 七葉鵝掌柴.

眺望橋咀島,香港最小的郊野公園

20世紀70年代末,經過數年的規劃,香港首個郊野公園成立。共有21個,其中4個至少部分包含地質公園地點:西貢東郊野公園(包括萬宜和西灣)、船灣郊野公園(包括雙灣東岸、斷崖角和馬屎洲) 、船灣郊野公園擴建部分(包括雙港島、東平洲及寶島)及橋咀郊野公園(尖洲 – 本身是地質公園所在地)。政府負責保護、管理和發展郊野公園,發展的目的是提供公眾享受、戶外休閒和旅遊的設施,同時保護公園內的植被、野生動物和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遺址。 

香港現時共有24個郊野公園,以及兩個特別地區——大埔滘森林保護區和馬屎洲。它們保護香港約38%的土地面積,並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 

儘管郊野公園沒有受到涉及混凝土的“開發”,但它們並不是完美的避難所。有效巡邏難度較大,中華穿山甲、高度瀕危金幣龜(三帶閉殼龜)等動物 三帶閉殼龜 因市場價值高而被困;同樣,有些人在香樹上砍傷以獲取樹脂,偶爾有報導稱,來自中國大陸的人連根拔起並偷竊佛松 羅漢松 來自西貢半島。此外,一些大片山坡經常被點燃——尤其是那些靠近墳墓的山坡,在春秋節期間會被清掃,焚燒香火和祭品。這些火災阻止了林地的延續,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山坡上,除了耐寒的草之外,幾乎沒有什么生長。

當郊野公園制度製定時,許多鄉村仍然被佔用,儘管人們開始離開較偏遠的地區到城市或海外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鄉村和鄰近的土地被從郊野公園中劃出。 

tung ping chau ne ruined village2010Nov20800px
東平洲的村莊廢墟

如今,許多村莊已被廢棄,其周圍有時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在典型的郊野公園山坡上找不到物種。在一些地方,村莊發展規劃與自然保護的呼聲存在矛盾。正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迄今為止,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典型經驗一樣,尚未找到令開發商和環保人士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可悲的是,真正的生態旅遊在香港仍然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地質公園可能有助於指明前進的方向,或許給當地人民帶來一些好處,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質構造。

香港海洋及沿岸生物多樣性簡史

當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后海平面上升時,香港形成了一條深深的凹凸海岸線,海灣被淹沒的山谷形成。四面環海的山丘和山頂變成了點綴在近海水域的島嶼。

溪流和河流攜帶的泥沙在入海處積聚,形成河口。迄今為止,香港附近最大的河流是珠江,它流經香港西部入海,大嶼山位於河口的島嶼之中。珠江使西海岸的水域比東海岸的海水更淤泥、含鹽量更低。這影響了海洋生物的分佈:在清澈的水中生長最好的硬珊瑚主要分佈在東部。西部水域更引人注目的是中華白海豚的存在,以及后海灣的沿海濕地棲息地,而后海灣實際上是一個淺河口。

后海灣也是香港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米埔沼澤地的所在地,該保護區於1976年被指定為具有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並於八年後成為保護區。該保護區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和漁護署管理。 1995年,內后海灣被指定為拉姆薩爾濕地——獲得國家級承認的國際重要濕地。后海灣作為數以萬計的候鳥遷徙時的中途停留地或冬季來訪的地方,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儘管有保護,但一些威脅仍然存在,包括深圳北岸的密集開發。

儘管地質公園所在的香港東部大鵬灣受珠江淤泥和污染水體的影響遠小於西部水域,但它並不是原始的。由於周圍的土地被砍伐,特別是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侵蝕加劇所產生的淤泥會增加渾濁度,可能會限制珊瑚的生長,甚至使一些珊瑚窒息。 

大鵬灣以前是珍珠採摘業的所在地;事實上,在五朝(公元907-960年)期間,它被稱為“珍珠池”。然而,該行業摧毀了牡蠣養殖場。珊瑚和貝殼被收穫用於當地的另一個產業——通過在窯爐中烘烤珊瑚和貝殼來製造石灰。甚至有人聲稱,這導致珊瑚群在一百年前就被消滅了。即使珊瑚存活下來,它們的數量也肯定會減少,並且它們的物種組成也會受到影響。據報導,最近,人們收集珊瑚是為了裝飾目的,例如裝飾水族館。除了寒冷的冬季之外,這些可能是香港分支珊瑚稀缺的額外原因,儘管它們在南太平洋的珊瑚群落中占主導地位。事實上,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有兩種珊瑚在香港未曾發現——分支珊瑚 珠珊瑚屬 以及該屬的蘑菇珊瑚 蕈類—— 屬於有吸引力的、有時色彩繽紛的珊瑚家族,很受飼養水族館的人的歡迎。

污染也會影響海洋生物。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吐露港受到嚴重污染,明顯導致內港的許多珊瑚死亡,以及吐露港外港的一些對污染敏感的物種死亡。污染還將影響大鵬灣的海洋生物,包括隨著更多藻類的生長,減少到達海底的光線。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六米以下的珊瑚很難找到,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大鵬灣和吐露港海峽的10米以上深度就可以找到珊瑚。

然而,污染導致吐露港海峽發現了令人驚訝的物種。在這裡,即使在相對較淺的深度,水也很黑,以至於河道的部分地區棲息著黑珊瑚,而在世界其他地方,黑珊瑚只在相當深的地方發現,在乾淨的水中大多數光線可以穿透的深度以下。儘管它們的名字如此,但這些珊瑚的形狀像樹,與海膽有親緣關係,顏色也很鮮豔。

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設沙田新市鎮等建設項目對大片海岸線產生了影響。大鵬灣北岸的持續開發,包括鹽田集裝箱港的創建和擴建,增加了污染等壓力。

過度捕撈是另一個主要問題。魚類資源大幅減少,而且魚體大多較小,甚至很小。石斑魚等壽命長、生長緩慢的魚類可能因過度捕撈而遭受的損失最為嚴重:1970 年左右,有 8 種石斑魚被認為相當豐富,但如今大多數都已稀有。 

還可能採用破壞性捕撈做法。炸藥捕魚已經發生:爆炸殺死並擊暈魚類,以便可以輕鬆收集它們,但也殺死了其他海洋生物,包括珊瑚。雖然這是非法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控制,但拖網捕撈仍然是合法的,但具有破壞性:船後面拖著巨大的網,拖過海底,擾亂魚、蝦和其他生物,這些生物被網捕獲,並摧毀軟珊瑚和其他生物。生活在海底的動物。刺網可能會被廢棄,並充當“幽靈網”,仍然捕獲和殺死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

香港已採取一些措施保護海洋環境,特別是大鵬灣及其附近的海洋環境。其中包括建立海洋公園。第一個是佔地 260 公頃的海下灣海岸公園(位於珊瑚三角區西南角),以及佔地 680 公頃的印洲塘海岸公園(覆蓋雙灣南部,以及荔枝窩前面的海灣)。這些機構成立於 1996 年;五年後,東平洲海岸公園成立,覆蓋全島近海270公頃。商業捕魚是這些公園內禁止的活動之一。

漁護署亦已在雙灣及海下灣等地點部署人工魚礁。這些“礁石”由舊船和廢舊輪胎等不需要的物品組成,成為可以吸引魚類和其他生物的結構,並阻止海底拖網捕魚,因為網可能會被鉤住和撕裂。魚類確實已經開始在人工魚礁聚集和繁殖,尤其是鯛魚、石斑魚和鯛魚。

最近,一些環保主義者建議部署巨大的人工魚礁——使用一架舊的 747 客機,甚至一艘退役的俄羅斯航空母艦。促進海洋保護的其他想法包括建立更多的保護區和建立“禁漁區”——在這些禁漁區不僅限制甚至禁止捕魚。無論是在海上還是在陸地上,保護工作都必須不斷發展,制定適應不斷變化的威脅的戰略,並採取新的方法來保護甚至增強香港的生物多樣性。

陸地生物多樣性

林地、灌木叢和草地

由於植樹造林的努力,香港的許多山坡現在都覆蓋著廣闊的樹林。其中最好的位於新界中部的大帽山地塊周圍,那裡蜜蜂種植和自然生長的多種樹種孕育了香港最豐富的動植物物種多樣性。在其他地方,包括地質公園內,陸地上的生物多樣性較低,有大片的草地和灌木叢,以及非本地樹木的種植園,其物種相對較少。

不過,正如西貢半島和船灣郊野公園內一樣,有一些幼小的樹林,其中有本土樹種,如烏桕、潤楠、香木姜子、梧桐和常春藤。島嶼之中,橋咀的斜坡樹木繁茂,生長著樟樹等本土闊葉樹 樟樹, 常春藤樹 七葉鵝掌柴, 榕樹 小葉榕,以及引入馬尾樹 木麻黃 和非洲鬱金香樹 風輪花

東平洲現植被茂密

東平洲是另一個植被茂密的島嶼。這里人口相對密集,面臨著巨大的農業壓力,但由於不再有居民,曾經的空地變成了灌木叢和林地。樹木包括朴樹 朴樹, 池塘香料 木姜子, 相思樹 相思樹 以及無花果,如榕樹。

還有一些島嶼,尤其是那些暴露在風浪中的甕崗群島,那裡的植被只不過是低矮的灌木叢。這些支持了陸地上相對稀疏的生物多樣性。 

古老的村莊旁邊散佈著風水樹林,有些已經變成廢墟,增加了陸地上的物種多樣性。荔枝窩位於迎海旁邊,擁有全港最好的風水林之一。這裡記錄了超過 100 種植物,包括香樹和蘭角無花果等罕見植物 蘭科榕 和金葉樹 披針葉紅藻。木林的上半部分劃入船灣郊野公園,而下半木林則於2005年成為特別地區,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作保育和教育用途。

該木材還以一些高大的古樹而聞名,其中四棵荔枝窩樹被列入政府的珍稀名貴樹木名錄。 

荔枝窩五指樟

其中一棵樹叫五指樟,位於村子的西南角。這棵大樟樹 樟樹 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以前有五個從地面生長的樹幹。 1940 年代日本佔領期間,日本士兵威脅要砍倒整棵樹——也許是為了減少游擊隊的掩護,但村民們團結起來保衛這棵樹,結果一根樹幹被砍倒了。即使有四個“手指”,這棵樹也令人印象深刻:底部直徑超過 3 米,樹冠長達約 29 米。

附近是一棵秋楓樹 - 或爪哇主教木 - 爪哇雙麥草高23米,樹幹直徑超過2.5米。中國榕樹的根源 小葉榕 在楓樹周圍形成了一個格子。榕樹以經典的絞殺無花果的方式生長;它的根部正在爭奪養分和水分。如果與榕樹競爭,秋楓就會死亡,並腐爛而留下榕樹。

荔枝窩西北角還有一株秋楓。這棵樹被稱為空心樹,因為它的內部已經腐爛,留下了一個足以容納一個人的空洞,樹皮上有一個大洞。它已有100多年的樹齡,高18米,樹冠枝條伸展15米。

荔枝窩的第四棵“稀有名貴”樹木就位於村莊的正下方和東邊。這是一棵高18米、樹齡超過100年的中國榕樹,是香港鄉村榕樹的典範。

陸地生物

香港的草地、灌木叢和次生林是許多大型動物的家園,例如野豬、果子狸、小型亞洲豪豬 短吻鰍, 豹貓 孟加拉貓和緬甸蟒蛇 蟒蛇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但是,與大多數當地哺乳動物以及許多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一樣,它們是夜間活動的,因此大多數人很少看到。有些留下的痕跡在白天就可以找到,比如野豬曾在土裡挖土尋找食物,還有尖尖的豪豬刺。小鹿——紅麂  – 居住於新界東部。它也很害羞,主要在夜間活動,但雄性會通過大聲吠叫來宣布它們的存在,因此得名“吠鹿”。

緬甸蟒蛇 蟒蛇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體長可達六米左右,可以捕食幼鹿和野豬,通過收縮來殺死。香港還有14種陸生毒蛇,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眼鏡王蛇 漢娜蛇食蛇是世界上最長的毒蛇,長至六米,但更常見的是三到四米,專門以其他蛇為食。

石龍子——光滑鱗片的蜥蜴——是最容易看到的常見爬行動物。在溫暖的日子裡,當徒步旅行者沿著林地小徑大步走時,它們會飛快地尋找掩護。較大的多變蜥蜴 斑鳩背部有刺的山脊,似乎不怕人,甚至很好奇,但總是準備迅速逃走。

兩棲動物包括大量的岡瑟蛙 林蛙,它們為青蛙的合唱貢獻了粗啞的呱呱聲,在春天的多雨夜晚在鄉村地區迴響。亞洲彩繪青蛙 卡盧拉普克拉 有一個更獨特的叫聲,聽起來像  一頭心懷不滿的牛。沿著溪流穿過林地,有機會發現香港蠑螈 香港擬蠑螈,這是香港和沿海廣東省獨有的。

春天和夏天,樹林裡蟬鳴不斷。秋天的東平洲也能聽到蟬鳴聲。這些都是 梅穆納·西赫塔納2001年在香港採集標本時,這是香港的一個新物種。這種蟬在本港其他地方尚未發現。 

東平洲的生態系統不平衡——近年來黑樹蟻的出現就反映了這一事實 多刺魚 (它們的顏色是深棕色而不是黑色,主要築巢在灌木叢中)已經變得非常豐富。這些螞蟻可能會出現在一些小路上,甚至東海岸的大片地區,儘管分佈可能是零散的。螞蟻在遊客的腳和腿上徘徊,很容易咬住皮膚:不會造成疼痛,但明顯足以令人惱火。它們的豐富性可能反映出缺乏競爭,以及缺乏螞蟻捕食者,例如亞洲常見蟾蜍 黑紋蟾蜍.

蝴蝶是香港最常見的動物之一。雖然有些種類很小且不顯眼,只有專家才能注意到,但還有許多較大、引人注目的物種,例如燕尾,它們往往具有華麗的顏色。普通老虎 斑鳩 橙色的翅膀上有黑色的格子;它們緩慢而隨意地拍打和滑翔,它們的自信來自於毒素,這些毒素使鳥類和其他潛在的掠食者無法接受它們。老虎是秋季從中國大陸遷徙到香港的蝴蝶之一,有時成百上千隻聚集在避風的地方。 

東平洲常見虎

Plover Cover 郊野公園(包括 Double Haven 旁邊)是蝴蝶的最佳棲息地之一。香港大約一半的蝴蝶種類都在這裡記錄。它們包括不常見的物種,例如 Club Silverline 石竹, 普通錐子 哈索拉·巴德拉 和偉大的雨燕 阿薩姆鶇。香港新物種黃考斯特 伊索樹,最近在這裡的一個廢棄農田中被發現。 

儘管飛蛾的種類是蝴蝶的十倍以上,但它們絕大多數是夜間活動的,因此大多數人不容易看到。它們包括阿特拉斯蛾 阿塔克斯地圖集,它的翼展是所有飛蛾中最大的:每個翅膀都有手掌那麼大。蜂鳥天蛾是一種以花蜜為食的脂肪昆蟲。它們在黃昏時分出現,在花朵前短暫盤旋,喝著花蜜,然後迅速移動到下一頓飯。由於它們的翅膀因快速拍打而變得模糊,它們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只出現在美洲的蜂鳥。

與蝴蝶一樣,鳥類也很引人注目,它們的數量和物種多樣性反映了棲息地的質量。新界中部的林地,特別是大埔滘森林保護區,棲息著種類最豐富的陸地鳥類。這裡有一些香港顏色最鮮豔的鳥類,例如猩紅色小鳥 紅腹角鷸, 叉尾太陽鳥 克里斯蒂娜蝽, 橙腹葉鸝 哈德威克綠藻, 火胸啄花鳥 鯽魚 和猩紅背啄花鳥 十字紋石竹。森林鳥類也出現在新界東部的次生林和風水林中,包括地質公園內及其附近。 

由於香港森林砍伐嚴重,許多曾經出現在香港的森林鳥類都消失了:例如啄木鳥在當地滅絕。這導致復甦的森林有許多空的生態位,這些生態位無法被附著在這裡的物種或從附近中國剩餘森林重新殖民的物種所填補。一些逃脫或從圈養中釋放的籠鳥佔據了其中一些生態位,香港的樹林現在是大量非本地鳥類的家園,例如銀耳雀 銀紋相思鳥 和藍翅敏拉 藍翅濕婆

在灌木叢中,鳥類數量較少,但通常比在茂密的林地中更容易看到鳥類。白頭翁 中華白鸛 和紅須鵯 喬科蘇斯 是常見的長尾伯勞 拉尼厄斯·沙赫 留意突出棲息處的獵物和黃嘴鷯鶯 鷯鶯 黃腹 是喜歡草地的小鳥之一。

東平洲鶇

東平洲位於大鵬灣內,面向南中國海,因此對鶯、畫眉和鶲等陸生候鳥具有吸引力。它們主要出現在短小徑旁的小樹林中。

尤其是在四月初,鶲會出現一些香港最美麗的鳥類。藍白鶲 藍雀 和水仙鶲 水仙花 – 顏色鮮豔:雄性水仙鶲下部呈深橙黃色,上部呈黑色,有白色翼斑和黃色“眉毛”。雄性日本天堂鶲 尾尾鱂 上面栗色,下面灰色,有藍色眼環和長尾飄帶:它們是令人驚嘆的鳥類,在全球範圍內面臨滅絕的威脅,主要是因為東南亞越冬地區的森林砍伐。

東平洲的紅脖子

東平洲還吸引了一些候鳥,如紅頸鷸、紅鴴和沙鴴。

東平洲西伯利亞小沙鴴

沿海和海洋生物多樣性

紅樹林和鰻草

香港許多溪流和河口都有紅樹林,其物種組合包括真正的紅樹林,它們適應潮汐沙和泥的生活,生長在高潮線以下。

迄今為止最大的紅樹林——也是華南地區最大的紅樹林區之一——位於香港西北部的后海灣。這裡,河口泥灘、紅樹林、蝦塘和魚塘組成的複合體構成了國際重要的濕地,是水鳥的天堂。

數以萬計的水鳥在后海灣過冬。大鸕鶿 碳鸕鶿, 普通黑頭鷗 紅鷗,鴨子,例如北方針尾鴨 尖鴨 和北鏟者 瓢蟲 以及涉禽,例如肯特鴴 (Kentish Plover) 亞歷山大鰈魚 和 Pied Avocet 是最豐富的物種。還有全球受威脅的黑臉琵鷺——該物種的世界數量約三分之一發生在海灣遷徙或越冬、黑嘴鷗 L.桑德西 和東方帝國鷹 天鷹

全球變暖以及對從東北亞到澳大利亞的濕地的破壞和破壞——這些濕地位於香港水鳥的飛行路線上——導致多個物種在香港墜落。曾經很容易看到鐮狀鴨子 A.鐮形 現在已經稀缺;普通麻鴨 塔多納 人數從數千驟降至兩位數;多達 70 只達爾馬提亞鵜鶘群 捲葉鵜鶘 20 世紀 70 年代曾出現過這種現象,但最近冬天已經很難見到了;和黑頭朱鹮 時間黑頭赫雷斯基鳥 以前很稀少,但每年都會出現,但現在似乎在當地已經滅絕。相比之下,Pied Avocet 的數量從不到兩千隻猛增到一萬多只。

更多的水鳥在遷徙時經過這裡,特別是各種濱鳥。同樣,還有全球受威脅的物種,例如諾德曼青腳鷸 丁香 和勺嘴鷸 侏儒喙嘴魚.

儘管香港其他紅樹林地區的水鳥數量要少得多,但它們卻擁有種類繁多的植物和其他動物,其中一些是后海灣所沒有的。

香港的紅樹林大部分都很小,樹幹細長。荔枝窩是個例外,那裡有一片小樹林,就像原始森林的碎片。這裡的樹木是沿海赫里蒂拉(Coastal Heritiera)——或稱鏡子紅樹林—— 濱葉樹,並且很大,有大量的板狀根支撐粗大的樹幹。樹上掛著攀緣植物白花魚藤的粗莖 白魚藤。其中一些莖直徑為20-30厘米,而這位攀緣植物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荔枝窩還有一片典型的香港紅樹林。包括Heritiera在內,香港所有八種真正的紅樹林都在這裡找到。 

同樣在荔枝窩,在紅樹林之外的潮汐灘塗上,有一片日本鰻草床 大葉藻。這是一種海草開花植物(被子植物),已開發出在水下開花和授粉的方法。

紅樹林和海草都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例如包括鯊魚在內的幼魚。它們還有助於穩定泥灘,保護海岸線免受風暴破壞。

珊瑚三角區和印洲塘海岸公園

達布爾黑文 (Double Haven) 位於海洋生物學家 PO Ang 稱之為“珊瑚三角”的地區的西部邊緣。東平洲位於西貢半島的東角,南角位於西貢半島的海下灣。顧名思義,該地區是包括珊瑚在內的多種海洋生物的家園。香港迄今記錄的 84 種石珊瑚中,大部分都可以在遠離珠江影響的海域找到。然而,由於石珊瑚在溫暖的水中生長最好,而香港的冬季相對涼爽,海水溫度有時會降至15攝氏度,因此這裡的珊瑚不會形成主要的珊瑚礁。

東平洲的珊瑚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面積雖小,卻擁有世界上超過 10% 的石珊瑚物種。物種的組合是獨特的:儘管許多物種廣泛分佈在印度洋-太平洋(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但有些物種通常僅限於該地區的部分地區 - 例如 長泡藻 來自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部, 日本衛城 來自北方的日本。 

由於冬季涼爽,香港也是其他北部(溫帶)海洋生物的家園,例如俗稱海藻的海洋大型藻類。它們主要在冬季生長,爭奪陽光,並可能阻止珊瑚在原本適宜的地方生長。

許多其他海洋動植物包括依賴珊瑚提供食物和住所的物種。例如,東平洲一帶已記錄有超過130種珊瑚礁魚類和超過10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如貝類、海綿和螃蟹。

石珊瑚(或硬珊瑚)是海葵狀生物的群落(其個體是水螅體),它們生長在保護性石灰岩骨架中,通常與共生藻類一起生長。藻類是造礁珊瑚的特徵,由於它們需要光進行光合作用,因此這些珊瑚僅限於陽光充足的淺水區。 

香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扁腦珊瑚屬的腦珊瑚相對豐富且往往體型較大的地方。這些珊瑚因其表面圖案類似於大腦的迴旋而得名,它們可以形成高達兩米的城堡狀結構。這些“城堡”是當地珊瑚群落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有助於創造奇異的水下景觀。 

該地區另一種常見的珊瑚是 蠶豆,它也形成了巨大的殖民地,儘管這些殖民地缺乏扁頸龍的砲塔。此外,由於每個息肉都被骨骼壁包圍而不是與鄰居共享,因此表面具有蜂窩狀而不是類似大腦的圖案。手指珊瑚 黃濱珊瑚 和 葉葉松 也可能形成小丘,儘管由於息肉腔較小,它們的表面看起來更光滑。

硬殼星珊瑚 紫星海星 在這裡也很常見,儘管因為它生長在岩石表面而很容易被忽視。 波狀石竹 也可能生長為結殼珊瑚和重疊的板塊。 

東平洲是最好的珊瑚地點之一;香港已知的 88 種硬珊瑚中,約有 61 種已在該島周圍被發現。主要物種包括兩種密切相關的腦珊瑚, 尖頸側柏 和 鴨嘴獸,它們都形成了城堡般的結構,是水下景觀的顯著特徵:這些可以從表面看到,包括從渡輪碼頭,儘管最好是浮潛或潛水才能真正看到珊瑚。其他珊瑚包括火山口珊瑚 紫星海星,它們往往會結殼——在岩石表面生長,或者有時形成低矮、相當蔓延的結構。

橋咀擁有香港最容易到達的珊瑚群落之一。珊瑚的主要區域位於連島群島以南,並以浮標為標誌,指定了非錨定區。在這裡浮潛,您可以輕鬆看到珊瑚頭以及其他海洋生物,例如海膽和色彩繽紛的魚類。

在北布拉夫島的甕港灣,有香港最好的硬珊瑚群落之一。這個海灣深受乘坐遊船抵達的遊客歡迎,這裡的珊瑚以前曾因船錨而受到嚴重損壞。然而,這裡成為香港第一個放置浮標來標記禁止拋錨區域的地方,事實證明這一措施是成功的,最近的珊瑚礁檢查調查顯示珊瑚覆蓋範圍有所增加。

甕崗灣是甕崗群中最受庇護的地方,遠離這裡的硬珊瑚就比較稀少。然而,還有軟珊瑚,以及各種各樣的魚類和其他動物。 

港島是香港最好的潛水地點之一,但潛水員必須注意潛在的危險水流。軟珊瑚數量豐富,也有硬珊瑚群落,以 Faviidae 科的塊狀珊瑚為主,例如腦珊瑚 扁腦屬 種。和蜂窩狀珊瑚 法維亞 和 收藏夾 種。

自1846年以來,香港的珊瑚群落中已記錄到超過580種魚類。雖然總數很高,但魚類總體匱乏,特別是大型和成魚。 1997 年和 1998 年的一項研究清楚地揭示了這一點,該研究估計最好的珊瑚區域每立方米的平均魚類質量是印度-太平洋地區有記錄以來最低的之一:20-30 克的數字約為十分之一。其中來自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報導。

魚類研究對生物量最高的物種得出了令人驚訝的結果:Silver Sweeper 瓜莧菜是一種夜間活動的物種,此前在香港從未有記錄。與其他八個物種一起,這佔了記錄的魚類個體的 90% 以上,以及生物量的 75%。

有些魚以珊瑚為食。圖案精美的蝴蝶魚,長著細長的嘴巴,看起來隨時準備親吻,啃咬息肉。鸚嘴魚因其像鸚鵡一樣的喙而得名,可以咬掉小塊珊瑚,也可以吃藻類。

各種瀨魚是珊瑚群落中最常見、色彩最豐富的魚類之一,以雙殼類和螃蟹等動物為食。珊瑚鱒魚 豹紋蝦 數量稀少,但色彩繽紛,通常為紅色至綠棕色,帶有大量藍色圓點。

橙黑條紋克拉克小丑魚 克氏雙足藻 – 直接從電影中看 海底總動員 – 與寄主海葵一起生活 四色蜈蚣。皮膚分泌物保護它們免受海葵的叮咬,而這些反過來又有助於通過阻止捕食者來保護小丑魚的安全,而海葵則從小丑魚的食物中獲取食物殘渣。

石斑魚是這裡的掠食者之一,它們潛伏在裂縫中並猛撲獵物。海鰻也有它們的藏身之處,它們會在那裡捕捉小魚。時尚、快速的梭子魚 塞弗雷納 sp。是開放水域的頂級掠食者,成群捕獵。

蝎子魚更喜歡埋伏等待,依靠其神秘的圖案和古怪的外觀與生物不同,所以粗心的動物游得太近了——吞口水! – 立即被吃掉。它們的鰭刺上佈滿了毒液,用於防禦:這使得它們對人類來說很危險,因為被蜇傷會非常痛苦,並可能導致噁心甚至癱瘓。

珊瑚群落中的無脊椎動物還包括可能傷害人類的物種,以及許多其他良性物種。黑刺海膽 剛毛花 就在其中。它有長而鋒利的刺,當捕食者接近時,它可以指向陰影,並配備毒素。儘管有這些刺,但在典型的印度太平洋珊瑚礁上,這些海膽通常白天躲避掠食性魚類,並在夜間進食。然而,在香港,它們在白天很容易看到——也許是因為以前常見的海膽捕食者黑斑牙魚, 角齒獸,已經被過度捕撈,現在已經很少見,並且從我們的商業漁業中消失了,因為它是最昂貴的本地和進口珊瑚魚之一。然而現在,海膽似乎又被過度捕撈,尤其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漁民。

紡織錐體 芋螺紡織 和藍環章魚 斑鰍奧薩毒液主要用於殺死獵物,但也可用於自衛。紡織錐捕獵小魚等動物,發射“魚叉”向它們注射毒素,使它們麻痺並殺死它們。藍環章魚使用非常相似的毒液——雖然身體只有高爾夫球大小,但每隻章魚的毒液足以在幾分鐘內殺死 26 名成年人。它們主要捕食螃蟹和蝦,通常會融入周圍環境,但如果有危險威脅,色素會使它們的藍色環變得顯眼,從而發出警告:危險——遠離。

螳螂蝦 鐮形生殖指藻 不用擔心毒素,而是擁有可以以驚人速度攻擊的利爪。該物種屬於螳螂蝦類,具有棒狀爪子,因其能夠擊穿厚厚的雙殼貝殼,甚至粉碎粗心的潛水員的手指或拇指而被稱為“粉碎者”。在英國,一隻四英寸長的螳螂蝦打破了水族館四分之一英寸的玻璃,並以拳擊手邁克·泰森的名字命名為“泰森”。

許多其他生物也有同樣成功但不那麼引人注目的進食方式。這裡生活著各種各樣的蠕蟲,有些會鑽進珊瑚裡。海蛇尾是一組蠕蟲的成員,可能有五個鞭狀的手臂,它們用這些手臂四處移動,並以碎屑和較小的動物為食。海綿保持固定在適當的位置,通過它們的身體泵水來過濾浮游生物。藤壺是其他濾食動物之一。

水母在水中漂流,用帶刺的觸手捕捉浮游生物。雖然大多數物種的力量不足以傷害人類,但少數物種可能會導致癱瘓。在日本、地中海和納米比亞等地,最近水母群(或水華)有所增加,這可能與過度捕撈有關:隨著魚類資源減少,浮游生物增加,進而導致水母繁殖。 

在海底,螃蟹四處尋找獵物並吃腐肉。有些蝸牛(腹足動物)以藻類為食;其中之一——  – 專門以蠶豆珊瑚為食,攝入息肉周圍粘液中的食物顆粒。

裸鰓類動物是肉食性海蛞蝓(無殼蝸牛),可能有引人注目的圖案。有些具有神秘的偽裝,但另一些則色彩鮮豔,有時被稱為海洋蝴蝶。其中一些以水螅為食,並且可以在不觸發刺絲囊的情況下這樣做,而是將它們轉移到觸手上,在那裡它們保留了刺的力量,因此有助於阻止任何可能以裸鰓亞目動物為食的生物。

海藻

大鵬灣有海藻,更準確的說法是海洋大型藻類,尤其是東平洲南岸和西岸。迄今為止,這裡已記錄了超過 44 個物種。它們在較冷的水中生長得最好,在冬季和早春,特別是從一月開始最為突出。

有些海藻是綠色的,例如海生菜 石蓴,其葉子可能長達一米。其他的則是棕色的,包括這裡最豐富的海藻之一——馬尾藻,它可以長到幾米長。海藻中棲息著一系列海洋生物,包括水螅和(罕見的)奇異的馬尾藻魚 戲劇表演。這種非凡的魚具有神秘的圖案,其鰭和尾巴對游泳幾乎沒有什麼用處,但非常適合將其偽裝成海藻波浪狀葉子的一部分:非常適合躲避捕食者,並允許較小的魚和其他動物接近並成為馬尾藻魚食。

人們有時會收穫海藻作為食物。它們確實含有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並且可能具有藥用特性。東平洲採集的海藻提取物已被證明可以減少實驗室大鼠的肝臟損傷;香港馬尾藻的提取物被發現可以抑制 單純皰疹 病毒進入其宿主細胞。 

鯨魚、海豚和鼠海豚

鯨魚是香港的稀有訪客。其中包括該地區有史以來第一隻座頭鯨 新星大翅目,在 2009 年 4 月出現時成為當地頭條新聞。

然而,這裡還有海豚和鼠海豚。海豚是兩者中更為出名的。雖然它被稱為中華白海豚,但成年後它們的顏色是泡泡糖粉紅色——這種顏色是由皮膚上滲出的血液造成的。幼鳥是灰色的,成熟後會變成灰色和粉紅色的斑紋。海豚棲息於珠江口水域,特別是大嶼山北岸和西岸。其數量已減少,珠江口僅存1400只左右;他們面臨一系列威脅,包括污染和影響近海水域的開發。

無鰭江豚 江豚 儘管該物種在中國很稀有,但知名度卻遠不那麼高。部分原因是即使是成年人,身長也只能達到 1.8 米左右。由於它們是灰色的,沒有鰭,而且似乎有意保持低調,不會從水中跳出來,所以它們非常不引人注目。即使當一個人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時,看起來也只不過是一個大輪胎浮起然後消失。江豚喜歡南部和東部水域,包括九邊群附近和西貢半島附近的海域。

遷徙的海鳥——包括築巢的燕鷗

香港南部和東部水域有遷徙海鳥的記錄,但儘管種類繁多,但個體數量往往較低。即使是海鷗也很難找到,儘管海鷗是世界大部分沿海地區的典型鳥類。

黑枕燕鷗

這些水域中最可靠的海鳥是晚春抵達繁殖的燕鷗。燕鷗是優雅的鳥類,它們通過快速潛入水中來捕魚。三個品種 – 黑枕燕鷗 蘇門答臘燕鷗, 玫瑰色術語 杜氏沙門氏菌 和韁繩燕鷗 甲朊 在香港繁殖。它們在小島(包括九品群)上形成小群落,極大地活躍了荒涼的岩石。

然而,燕鷗確實會受到人類的干擾。垂釣者可能會乘船到達,爬上小島,然後花幾個小時釣魚——嚇跑本應坐在蛋上的焦慮的成年燕鷗,或者餵養和遮蔭雛鳥。普通遊客甚至狂熱的鳥類攝影師也可能會打擾燕鷗。

其他海鳥物種主要以春季和秋季候鳥的形式出現,每天看到的數量隨日期和天氣而變化。也許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阿留申燕鷗 O。阿留蒂卡

阿留申燕鷗在東北亞和美國西北部繁殖,包括白令海峽內的阿留申群島。直到 1992 年,這只燕鷗在其繁殖地之外幾乎無人知曉。但當年秋天,香港發現了約 190 只阿留申燕鷗,後來證明它們是定期遷徙的鳥類,主要出現在秋天,但春天的數量很少。

偶爾在這裡看到的其他遷徙海鳥包括長尾賊鷗 長尾圓蟎美麗的鳥兒隨著燕鷗的浮力飛翔,但有時卻像海盜:像捕到魚的燕鷗一樣追逐小鳥,騷擾它們,直到它們掉落獵物,然後賊鷗將其搶走並吃掉。 

短尾海鷗

還可以看到海鷗(信天翁的近親),主要是在四月下旬。像信天翁一樣,它們是飛越海浪的高手,它們用長長的翅膀展開,乘著海浪前面的氣流,短暫地拍動翅膀,在向上翱翔時懶洋洋地向一側傾斜,然後再次下降以捕捉另一個海浪。香港的兩個主要品種是條紋海鷗 白斑鰍 和短尾海鷗 細嘴海雀.

數量較多的是紅頸斑鷸 蝴蝶蘭:小型、精緻的濱鳥,它們輕快地游動,捕捉浮游生物。它們的數量通常在三月底左右達到頂峰,特別是當惡劣天氣導致它們中的許多人停止遷徙時。此時,香港水域內可能有數千隻,而且無需遠道至九品集團尋找它們,甚至在維多利亞港的天星小輪上也能看到一些個體。

白鷺和老鷹

reef-egret surf rocks2011Feb17800px
太平洋礁白鷺

四種白鷺在香港繁殖。其中三種大多有白色羽毛,喜歡淡水濕地和潮汐泥灘。其他物種——太平洋礁鷺 白鷺—— 有著板岩灰色的羽毛,主要出沒於岩石海岸,包括幾個地質公園遺址。 

老鷹也會出現在更荒涼的海岸線上。這是白腹海雕,比黑鳶還要大 遊走米爾烏斯 在香港常見,翼展約兩米或以上。老鷹在海岸上方的懸崖或樹木上築巢,撫養幼鳥,幼鳥最初是棕色的,但成熟後會獲得獨特的灰色、黑色和白色羽毛。當風箏在平坦的翅膀上滑行時,老鷹會稍微舉起翅膀,呈淺V字形,在整個地質公園的山丘和小島上都可以看到它們在上升氣流中翱翔。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