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露港沿岸的香港地質公園:馬屎洲、荔枝莊和布拉夫角

馬屎洲:香港地質公園簡介

馬屎洲是了解香港地質公園和了解新界東部地質概況的最佳、最方便的遊覽地點之一。這座島嶼本身並不起眼,只有1.5公里長,海拔114米,沒有村莊,也沒有引人注目的風景,而且有一個不幸的名字,意思是「馬糞島」。 

馬屎洲;通往島嶼的連島島位於右側,靠近前景

然而,馬屎洲有有趣的地質,因此島嶼加上附近的中心島(阿洲)、洋洲和一個未命名的小島被設立為馬屎洲特區。此外,它位於一個類似地質圓形劇場的地區,南邊有馬鞍山,西邊有香港最高峰——海拔 957 公尺的大帽山,北邊有八仙嶺的黃嶺。

所見的最古老的岩石包括馬屎洲本身的岩石。它們是沉積物,形成於 2.8 億年前的沿海環境。圖中最年輕的岩石也是沉積岩,儘管它們的沙子和鵝卵石顯然源自於半乾旱的洪氾平原,但它們構成了陡峭的八仙嶺懸崖頂部的大部分山脊。 

隨著時間的推移,岩石往往會分層堆積,較年輕的岩石在較老的岩石之上形成。所以你可能會想到,從馬屎洲岸邊到山頂,岩石變得越來越年輕。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地球運動以及火山形成時火成岩的侵入和噴發使該地區的地質變得複雜。 

地球運動和火山

這些地球運動和火山主要與蓮花山斷層帶有關,蓮花山斷層就像地殼上的巨大縫合線,從香港東北部延伸到上海附近。它也許標誌著元古代時期兩個地球板塊碰撞並融合在一起的邊界,元古代是2500年至543年間生命開始繁盛的時期,但在寒武紀之前,複雜生命形式的進化真正開始。

斷層發生在岩體破裂並相互移動的地方—一側有時相對於另一側向上移動,有時則橫向移動。香港許多主要斷層呈西南至東北走向,與蓮花山斷層帶平行。其中包括吐露港海峽斷層,它實際上是一組從荃灣和荔枝角一帶延伸出來,穿過沙田地區,再通過吐露港海峽向大鵬灣延伸的斷層。 

斷層通常是薄弱線,容易受到侵蝕,吐露港海峽斷層東部曾被河流侵蝕,但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末期,隨著海平面上升,河谷的大部分地區被洪水淹沒。

吐露港海峽斷層也幫助岩漿向上湧動,形成火山。如今,火山岩在香港景觀中佔據主導地位,形成了沉積岩蓋下的馬鞍山、大帽山和八仙嶺等山脈。還有花崗岩和相關的火成岩,它們是岩漿在地表深處冷卻時形成的。

東部地區,尤其是新界東北部,在香港並不常見,因為這裡的沉積岩相對豐富。馬屎洲以東的斷崖角,是香港最古老的岩石,其起源是沉積岩。馬鞍山前面的駝背岩大部分是由緊密相連的沉積岩形成的,但在這裡,它們已經被火成岩侵入的熱量烘烤——變質了。再往東,東平洲的細粒泥岩是香港最年輕的岩石。

這些岩石被斷層一分為二,有時因巨大的壓力而扭曲,侵蝕成山丘、山谷和扭曲的海岸線,各種各樣的岩石形成了馬賽克,講述了我們所知道的香港的土地和島嶼是如何形成的。

遊覽馬屎洲

馬屎洲很容易參觀,但其岩石最好在退潮時看到,此時會有更多露頭露出來。也建議您提前查看潮汐預報,因為漲潮可能會導致難以從鹽田仔穿過連島。

您可以從鹽田仔島北部的三門仔新村步行前往馬屎洲。鹽田仔的北端及其經由混凝土堤道連接的小半島,下面是大埔花崗閃長岩。這種類似花崗岩的岩石在地下深處形成, 

這條小路從村莊向南延伸,爬了一點,穿過一條斷層線,斷層線以南的鹽田仔主要是凝灰岩,凝灰岩是由火山噴發的火山灰和其他碎片形成的。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 1.8 億年前,當時是影響香港的四個主要火山爆發中的第一次。

這條小路穿過墓地,向東蜿蜒,稍微爬坡,可以欣賞到八仙嶺和船灣淡水湖的美景。然後路徑下降,到達連接鹽田仔和馬屎洲的連島。

通博羅

連島島是由沙子等沉積物形成的,這些沉積物被波浪掃過島嶼,並沉積成一條線,將島嶼與附近的大陸或鄰近的島嶼連接起來。通常情況下,連島群島都很短,例如通往馬屎洲的連島群島,長約 100 公尺。但有些規模相當大,數千年前,世界上最大的連島連島跨越 53 公里寬的保克海峽將斯里蘭卡和印度連接起來。

            這個連島是沙質的,頂部有巨石和螺旋松等耐寒植物。

在恐龍出現之前先到岩石

連島對面就是馬屎洲自然教育徑的第一張資訊牌。這說明了鹽井仔凝灰岩與構成馬屎洲其餘部分的沉積岩相遇的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是指較年輕的岩石(此處為凝灰岩)沒有遵循早期沉積模式的層位。相反,早期的岩石可能已經傾斜、侵蝕,然後被覆蓋。 

            這種不整合面形成的沉積岩是粉紅色的粉砂岩,菊石化石顯示它屬於下侏羅統——大約有 2 億至 1.75 億年的歷史。菊石是已滅絕的海洋生物,類似於今天倖存的鸚鵡螺。侏羅紀的其他海洋生物包括大型海洋爬行動物,而陸地地區則由恐龍統治,翼龍在空中翱翔。然而,香港的沉積岩露頭數量很少,也沒有發現大型動物化石。正如地質公園其他地區所顯示的那樣,在香港,侏羅紀不是恐龍時代,而是火山時代。

            馬屎洲的其他地方的岩石更為古老,形成於二疊紀時期(距今 299 至 2.51 億年),當時早期爬行動物正在進化,硬骨魚類開始主宰海洋。同樣,香港尚未發現這個時代的大型動物化石,但化石在確定岩石年代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自然教育徑向東南延伸,沿途有宜人的沙灘,然後轉向馬屎洲東南岸,那裡有由卵石和貝殼碎片組成的小海灘,以及露頭的沉積岩。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更多的資訊板,主要是關於地質興趣點的。木板上所描述的一些地質特徵對於未經訓練的人來說並不是很清楚——例如,不整合面並不引人注目——但其他的則很明顯,而且這是一次愉快的步行,可以看到吐露港以南的美景。

馬石洲沉積岩

化石作為過去的線索

其中一塊標誌位於馬屎洲的東南角,並指出這裡的岩石是島上最古老的岩石,使它們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與侏羅紀露頭一樣,化石對於確定馬石洲岩石的年代非常重要。 

            馬石洲的二疊紀化石包括扇貝等雙殼類;腕足動物——與雙殼類相似,也被稱為燈殼;海百合——也被稱為羽星,因為它們用揮舞的觸手來捕捉食物;苔蘚蟲-類似珊瑚;和一種珊瑚。然而,這些化石並不豐富:對岩石的隨意檢查沒有發現任何貝殼或管化石的跡象。這些化石與在南部中心島發現的植物碎片一起,幫助地質學家確定沉積物是沿著海岸形成的,可能主要是在潮灘上形成的。

馬屎洲岩石

            馬屎洲的岩石主要是泥岩、粉砂岩和較粗粒的砂岩,通常因氧化鐵而呈現粉紅色或紅色。雖然岩床幾乎是水平分佈的,但岩床卻是傾斜和扭曲的。在島的東南角,岩層陡峭地伸入海灘。這些岩石也見證了褶皺的後期階段——裸露的粉砂岩表面顯示出扭結帶,看起來就像有人用耙子在黏土表面劃出了平行線。

石英脈——和一條龍

沿著小路繼續前行,有一群粉紅色的岩石,表面縱橫交錯的白色石英脈。石英從含有二氧化矽的熱溶液中結晶出來,二氧化矽被擠壓通過岩石的裂縫。石英是一種堅硬的礦物,事實證明,石英脈比岩石更能抵抗侵蝕,在海灘上的巨石上形成凸起的網格。

            此後,差異侵蝕形成的另一個地形甚至有了自己的當地名稱──龍落水,可譯為龍潛入海。一條頁岩帶橫越海灘,其層層傾斜,幾乎垂直向下。這種黑色、細粒的岩石比它上面和下面的岩層更硬,所以站立得更高一些,有些地方高出兩側的海灘大約一公尺。 

            這條帶被不均勻地侵蝕,形成了一個低矮的、鋸齒形的山脊——對於一些富有想像力的人來說,這讓人想起龍的背部和它的裝甲板。雖然很獨特,但它比地質公園內的另一個龍樂水(位於東平洲西海岸)小得多。

緊折疊

靠近馬屎洲東北端,即自然教育徑的盡頭,裸露的岩石緊密地折疊起來,顯示出影響香港地區的地球運動的力量。

蔡三文

在三門仔,有講述村莊歷史的牌子,還有一個小型博物館-漁民文化畫廊。最初的三門仔位於附近的白沙頭小島上,位於布拉夫角西南方的羅浮寺岬角頂端。白沙頭和大陸之間有一個小島,有三個入口 – 三門 – 前往船灣。

            當船灣淡水湖於 1960 年代初建成時(見下文),村民被重新安置到鹽津仔的三門仔新村。一些來自高流灣和吐露港海峽口草島(塔門)的漁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三門仔新村

            如今,三門仔居住著約 1000 人。有些人仍然以捕魚和養魚為生,當你穿過村莊時,你可以看到魚正在曬乾,也可能聽到 嘮叨 麻將牌。

白鷺鷥和老鷹

中心島上有一隻白鷺鷥。然而,在這裡繁殖的白鷺數量從3 種白鷺和黑冠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 的74 個巢驟降到了第二年的2 種9 個巢:似乎由於某種原因,大多數鳥類都搬到了彭福爾德停在沙田附近。 

該地區可能看到的其他鳥類包括白腹海雕 白腹海蜥。 在頭頂上看,你可能會看到一隻鷹沿著山坡巡航,它與風箏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有更短、鈍的尾巴,翅膀呈輕微的“V”形而不是水平放置,成年後,白色的身體與灰色的上翼形成鮮明對比。這種鷹在整個地質公園隨處可見,有幾對在安靜海岸的樹上繁殖。

香港的“死海”

在 香港海岸生態, 布萊恩·莫頓 (Brian Morton) 將吐露港內灣描述為「實際上是一片死海」。這個地區曾經生氣勃勃——冬天有成群的鴨子、邊緣的泥灘和紅樹林、岩石上的珊瑚。然而,隨著沙田和大埔新市鎮的出現和發展,封閉的吐露港受到嚴重污染,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污水處理得到了改善,進入港口周圍溪流的牲畜糞便也大量減少,現在水的污染程度已大大減輕。即便如此,污垢和藻類通常會使水變得渾濁——幾乎不透明。事實上,即使在相對較淺的深度,水也很暗,以至於吐露港海峽的部分地區現在棲息著黑珊瑚,而在世界其他地方,黑珊瑚只在相當深的地方發現,低於大多數光線可以在乾淨的水中穿透的深度。儘管它們的名字如此,但這些珊瑚的形狀像樹,與海膽有關,顏色鮮豔。

            靠近吐露港海峽的河口,水質較乾淨,也有硬珊瑚。 

走在馬屎洲自然教育徑上,可以清楚看到貝類豐富,貝殼碎片佈滿了小沙灘。在淤泥和卵石中挖一點,你很容易就能找到小蛤蜊。

黎志莊

荔枝莊位於吐露港海峽南岸。該村莊因曾經生長在這裡的三棵巨大的荔枝樹而得名,坐落在海灣旁的緩坡土地上,周圍群山環繞。這裡有古老的田地、 風水 村莊上方有樹林,山上有林地和灌木叢。

            從荔枝莊向東到長港,再到草島(塔門),岩石主要是凝灰岩,是約1.42億年前噴發的。向西,岩石的種類更豐富。其中包括流紋岩——一種細粒火山岩,可能侵入凝灰岩中:作為熔岩被擠壓到位,然後迅速冷卻,因此晶體很小。 

            荔枝莊以西的岬角大部分由沉積岩和一些凝灰岩混合而成。這些沉積岩由火山侵蝕的物質形成,並沉積在湖中。在這塊岩石中發現了化石樹幹遺骸和包括針葉樹在內的植物碎片,顯示它形成於白堊紀早期。在這個岬角的西端,靠近深湧,有二疊紀和早侏羅紀沉積岩的小露頭。這些與吐露港對岸的馬屎洲等地點的岩石密切相關。

            荔枝莊岸邊裸露的岩石呈帶狀,且強烈褶皺,反映了影響香港的強大地球運動。

由於其岩石和岩層,荔枝莊已被指定為具有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SSS)。這裡也值得注意的是小溪口處的一小片紅樹林。這裡發現的紅樹林物種是河川紅樹林 桐花樹, 秋茄屬 秋茄 和灰色紅樹林 白骨壤碼頭; 動物包括 佛教蟹 角腔藻 和招潮蟹 Uca chromophamalus。

虛張聲勢的頭

布拉夫角是香港最偏遠的地方之一,只能從船灣淡水湖乘船或長途徒步到達。它也是最具地質意義的遺址之一,擁有該地區最古老的岩石。

            這些岩石來自泥盆紀,距今 416 至 3.59 億年前。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因為魚類有了重大發展,包括硬骨魚的首次出現。但生命中也有其他重大進步:森林首先在陸地上生長,一些魚類進化出了腿,並開始以四足動物的形式在陸地上行走。

            布拉夫角的岩石中含有化石,但它們對於岩石年代測定和表明岩石形成位置的重要性遠大於幫助講述生命的故事。這些化石包括雙殼類、腹足類、海百合和植物,顯示吐露港海峽北岸的崖頭組岩石的年齡為早泥盆世至中泥盆世。有魚類化石,例如盾皮魚板的碎片。

            盾皮魚是一種有裝甲的史前魚類。在泥盆紀期間,它們開始主宰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儘管沒有一個物種在該時期末的大規模滅絕中倖存下來。 

            香港的盾皮魚很可能是廣闊沖積平原河流和湖泊中的頂級掠食者。這片平原不屬於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任何陸地的一部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香港,位於被稱為華南地塊的地殼碎片的邊緣,而地球上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相連的在超級大陸岡瓦納大陸。

布拉夫角陡峭傾斜的岩層反映了主要的地球運動

            布拉夫頭地層的岩石是砂岩-有些是由水沖積而成,有些是風吹沙丘;與泥岩和粗粒礫岩一起。如今,它們已經極度扭曲:布拉夫角的懸崖露出了陡峭地插入大海的層層,以及緊密的褶皺。

            除了褶皺之外,地球運動也在這裡產生了斷層。其中一條幾乎沿著海岸延伸,那裡有較年輕的侏羅紀沉積物的狹窄露頭。另一條斷層穿過布拉夫岬本身,岬角北部有早白堊紀沉積物。雖然比布拉夫角的主要岩石年輕約 2.5 億年,但這些岩石同樣是在沖積平原上形成的——然而到了這個時候,人們對區域地圖會更加熟悉,其中香港是亞洲的一部分。儘管如此,亞洲沒有印度——因為印度板塊尚未與亞洲碰撞,因此形成了喜馬拉雅山。

船灣水庫

船灣淡水湖水壩

香港第二大水庫船灣水庫現位於布拉夫角以西的前海灣內。興建水庫的想法源自於 20 世紀 50 年代末,香港水務署署長塗摩根 (TO Morgan)。

當時,香港的水庫土地已被大量使用,但不斷發展的城市對水的需求卻越來越大。需要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摩根先生在船灣游泳時想出了這樣一個解決方案:將海灣圍起來,形成一個淡水水庫。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位於原本是海洋的地區的水庫。

該計畫於1961年開始,旨在建造一座容量為1.7億立方公尺的水庫,是當時所有現有水庫容量的三倍多。它涉及一座從大美督半島到白沙頭島的兩公里長的水壩,以及一座連接大美督半島和東部半島的較小的水壩,以及廣泛的引水系統、下城門水庫和通往沙頭的管道。錫,那裡建有一個處理廠。

水庫於1968年啟用,1970年至1973年加壩,增加庫容6000萬立方公尺。繼1970年代興建萬宜水庫後,船灣如今已成為香港面積最大、水量第二大的水庫。現在,它對於儲存從中國大陸輸送到香港的水非常重要。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