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濕地至2013年——這片壯麗但受威脅的濕地30週年

米埔沼澤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濕地保護區之一,也是我多年來對這個地方的了解。

事實上,米埔是 1987 年 1 月吸引我來香港居住的關鍵因素:在中國沿海的北戴河進行鳥類遷徙研究後,我認為它可以成為鼓勵鳥類保護的典範。

儘管米埔的名聲已經傳開,但它還是一個非常新的保護區。我從令人敬畏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名譽主任瑪麗·何東·凱特爾那裡得知,198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辦事處成立時,決定為當地工作籌集資金,並米埔被選為第一個項目。

第二年,政府批准設立儲備金,並籌集資金收購和管理 24 個保護區中的 3 個。 基圍 – 傳統蝦池 – 位於米埔。 1983 年的工作包括建造一條混凝土人行道和一座小木屋作為第一個遊客資訊中心。

工作於 1985 年正式開始,當時 David Melville 擔任米埔專案經理。任命了一名教育官員和現場工作人員,並將兩個基圍連接在一起,以形成一個淺潟湖,當漲潮將濱鳥推離鄰近后海灣的泥灘時,可以吸引它們。

當我到達時,這個新潟湖已經長滿了蘆葦,不適合濱鳥棲息。凱特勒不為所動,下令焚燒蘆葦。潟湖在春季遷徙時被及時清理,並成為吸引濱鳥的磁石,在漲潮時成群結隊棲息。

也增加了遊客設施。第一次來米埔時,我沿著新完工的木板路行走──一條穿過保護區旁紅樹林的步道,到達俯瞰後海灣的觀景小屋。

儘管有這個名字,但這個海灣是一個淺河口,在海岸上形成了一個深深的凹痕,潮汐泥灘上充滿了蠕蟲、螃蟹和彈塗魚等生物,從而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遷徙水鳥。那天的鳥類包括六隻達爾馬提亞鵜鶘,它們是巨大的鳥類,有著幾乎像桶子的喙,可以舀魚。

黑面琵鷺:從零到超稀有英雄

另一位年度訪客是黑臉琵鷺。不過,雖然鵜鶘被列為全球瀕臨滅絕的物種,但琵鷺卻很少引起香港觀鳥者的注意,因為它們被認為在中國相對常見。第一天我看到了四隻,很快就習慣了看到琵鷺,並且很少想它們。

black-faced spoonbills

直到香港鳥類觀察家彼得·肯納利發表了對黑臉琵鷺的調查結果。他曾前往中國觀鳥,但幾乎沒有發現這些琵鷺,因此他從東亞已知的琵鷺棲息地收集了所有能找到的資訊。 1990 年,他對世界總人口做出了估計:288 人。

是的,只要288!因此,黑臉琵鷺在任何地方都不是常見的,而是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稀有的鳥類,數量如此之低,以至於很快就被評為極度瀕危。隨著肯納利發現後海灣地區是兩個主要的冬季地點之一,黑臉琵鷺成為米埔的明星鳥類。

鵜鶘和其他七種全球瀕臨滅絕的鳥類也是米埔的常客。 1995年,這些物種,再加上大量的普通物種,以及該地區特有的螃蟹等無脊椎動物,使得米埔和內後海灣被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列為拉姆薩爾濕地。據此,政府應確保濕地的合理利用。

米埔是WWF香港皇冠上的小寶石

米埔沼澤自然保護區確實得到了明智的照顧。在贊助商和政府的幫助下,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現在可以管理整個地區,改善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在我看來,每年只有 30,000 名遊客的水平太低了,儘管我知道過度擁擠會造成破壞。

但在保護區周圍,也出現了一些有害的發展,例如深圳的快速發展,以及在曾經有沼澤和魚塘的地方開闢了天水圍。附近的南生圍和風樂圍的房屋項目計劃令人擔憂,而附近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的發展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是非常不明智的。

儘管面臨發展壓力,鳥類數量仍保持相當穩定,黑臉琵鷺數量增加。然而,有些物種正在減少;其中少數似乎正走向全球滅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也發生了人事變動,甚至該組織的名稱中也去掉了「自然」一詞。現任執行長 Adam Koo 掌舵後,他寫了一篇 訊息 兩次提到品牌,卻沒有提到米埔,彷彿不認識這個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皇冠上的明珠,而且沒有其他世界自然基金會辦事處管理該保護區。

我嘗試就此詢問古先生,卻只收到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自然保育總監加文·愛德華茲 (Gavin Edwards) 的回复,他指出:“米埔已成為香港著名的保育成功地。”

嗯,差不多了……事實上,米埔已成為世界聞名的鳥類棲息地。 30年後,這裡成為了所有香港人都應該感到自豪的地方,一個真正世界級的保護區。

週年快樂,米埔!

為《明報週刊》撰稿; 2013 年 10 月 19 日發表。

我幫忙製作的影片:

後海灣包括米埔篇

香港米埔觀鳥

black-faced-spoonbill2009Apr17

米埔沼澤自然保護區是國際重要的後海灣濕地Pied Avocats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漲潮時在米埔刮擦…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